嬴华瑶深谙“技术兴邦、农为本业”的道理,打破秦廷长期偏重法家、兵家的传统,对墨家、农家给予前所未有的重用,让两大流派的智慧成为强秦的重要助力。
对墨家,她不仅吸纳其子弟入朝,更放手让他们主导器物革新。墨家弟子凭借精湛的工艺与巧思,造出了改良版的曲辕犁与龙骨水车,前者让耕地方便省力,后者解决了旱田灌溉难题;在军工领域,他们优化了弩机的结构,让秦弩射程更远、射速更快,还改进了攻城用的云梯与投石机,使秦军装备再度领先六国;甚至在民生层面,墨家设计的排水管道与夯土技术,被用于咸阳及各郡县的城池修建,让百姓居住环境更趋稳固。
对农家,她则全力支持其深耕农桑之术。她召集农家学者走遍大秦各地,根据不同地域的土壤、气候,分类推广适宜的作物品种——在关中平原推广耐旱高产的粟米新品种,在江南水乡试种早熟水稻;同时,农家提出的“深耕易耨”“轮作休耕”等耕作方法,也通过官府编印的农书传遍乡野,百姓依此耕作,土地肥力得以保持,病虫害减少。此外,她还下令在各地设立“农官”,专门指导农户使用新农具、新技法,及时解决耕种难题。
她采纳农家学者的建议,在全国推行“因地种植”之法——根据各地气候、土壤差异,指导农夫区分种植粟、麦、稻、豆等作物,避免盲目耕种导致的减产;同时,命农家改良农具,将传统的石犁、木耒升级为铁制犁铧,让翻地效率提升数倍;更让人惊喜的是,农家摸索出的“堆肥法”与“轮作制”在民间推广后,土地肥力得到有效保持,作物病虫害减少,加上新修水利的灌溉支持,大秦的农作物产量逐年攀升,关中、巴蜀等粮仓愈发充盈,百姓的粮袋子渐渐鼓了起来,“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太平景象,在各地悄然显现。
在墨家技术与农家智慧的双重加持下,大秦的农耕效率与作物产量显著提升。当年秋收时,关中、巴蜀等地的粮囤尽数装满,农户家中余粮增多,不仅彻底扭转了战国时期“粮荒频发”的局面,更让大秦国库的粮食储备愈发充盈,为边防军需与后续的江山稳固,打下了坚实的物质根基。
更令人惊叹的是,在她的推动下,远超时代的技术亦得以问世。她支持工匠钻研书写载体的改良,历经多次试验,成功研制出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廉价原料造出的纸张,轻便易存、成本低廉,彻底取代了笨重的竹简与昂贵的丝帛,让政令传递、知识传播变得更为高效。随后,印刷术的雏形也应运而生,工匠们在她的授意下,尝试用雕刻木板的方式批量印制律法条文与农书,使大秦的律法能更快传遍郡县,先进的耕作技术也能迅速教给各地农户。
这些技术与工具的革新,不仅让大秦的国力肉眼可见地强盛,更让嬴华瑶“富民强秦”的理念落到实处——百姓因粮产增长而安居乐业,朝堂因技术助力而行政高效,整个大秦都在她的引领下,朝着更稳固、更繁荣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