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诡神情专注,继续为元湘薇讲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元湘薇,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60年代末,其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给世界带来了又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
“在欧美,电力的广泛应用成为这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标志。像爱迪生发明电灯,让人类告别了黑暗,开启了电气时代。还有内燃机的发明,它为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战争模式。化学工业也蓬勃发展,合成材料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而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晚期,在位的皇帝依次是同治帝、光绪帝和宣统帝。但实际上,在这期间慈禧太后掌握着实权,长期摄政。尽管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被迫打开国门,见识到了西方的坚船利炮,可依旧没能真正参与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之中。”
“同治帝在位时,虽有洋务运动兴起,试图学习西方的技术来实现自强。但洋务派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军事工业和部分民用工业,且多是引进西方现成的设备,缺乏对科学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同时,这些改革还受到封建守旧势力的重重阻挠,难以深入推进。而且,洋务运动的初衷更多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并非全面拥抱工业革命。”
“光绪帝亲政后,有心变法图强,支持戊戌变法。然而,这场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慈禧太后重新掌权后,继续维持旧有的统治秩序,对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依旧心存抵触,使得中国错失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发展期。”
“到了宣统帝时期,清朝已摇摇欲坠,内忧外患严重。国内革命思潮涌动,国外列强加紧侵略。此时的清朝已无暇顾及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只能在风雨飘摇中走向覆灭。”
“总之,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清朝由于封建统治的腐朽、守旧势力的强大以及对西方工业文明的错误认知,再次错失了发展的良机,进一步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让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元湘薇听完,不禁叹息:“清朝一次次错过发展机遇,实在太可惜了。”齐诡点头道:“是啊,历史不能重来,但这段经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国家的发展需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