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尔的抉择**
平静的日子被一封邮件打破。
关雎尔被邀请参加一个在瑞典举行的全球人机交互前沿峰会,会议主题恰好与她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大会组委会甚至主动提出,希望她能在其中一个分论坛分享她关于“无障碍设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与世界顶尖的学者、设计师交流,展示自己的工作,甚至可能接触到最前沿的思想和技术。
但与此同时,实验室的一个重要项目正进入关键阶段。陈峰博士虽然支持她去开会,但也委婉表示,如果她选择留下,项目推进会更顺利,而且集团内部不久后也有一个重要的评审会,需要她准备汇报材料。
去,还是不去?
关雎尔陷入了两难。
晚上,22楼的餐桌上,她将烦恼和盘托出。
“去啊!当然要去!”邱莹莹第一个跳起来,“公费出国诶!还能去北欧!多好的机会!说不定还能邂逅个金发碧眼的帅哥学者!”
樊胜美比较务实:“机会确实难得,但内部评审也很重要。关关,你评估一下,哪个对你长远发展更有利?或者能不能协调时间,尽量兼顾?”
安迪放下筷子,看向关雎尔:“你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这个会议对你的专业成长价值有多大?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第二,你缺席项目关键阶段,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你个人能获得的收益,是否匹配?”
她顿了顿,补充道:“别人的建议都是参考。最终的决定,要基于你对自己职业路径的规划。”
关雎尔沉默地吃着饭,脑子里反复权衡。
去峰会,能开阔眼界,建立学术联系,甚至可能为实验室带来新的合作契机。但意味着要将繁重的项目任务暂时移交同事,可能影响进度,也会错过内部展示的机会。
留下,能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在内部评审中表现出稳定可靠的团队精神,但可能会错过一个与国际接轨、提升个人影响力的窗口。
这不仅仅是一次出差的选择,更关乎她对自己未来的定位——是做一个埋头苦干、默默贡献的团队成员,还是努力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
接下来的两天,关雎尔异常沉默。她查阅了峰会的详细议程和嘉宾名单,又仔细评估了项目的各个节点和潜在风险。
她发现,峰会上有几个她非常钦佩的学者会做主题演讲,还有几个 workshops 的内容直接针对她目前遇到的 research 瓶颈。而项目的关键阶段,虽然重要,但并非离了她就完全无法运转,只要做好详细的交接和远程支持预案,风险可控。
更重要的是,她内心有一种强烈的渴望——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听听不同的声音,验证自己的思考是否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第三天晚上,她敲开了陈峰博士办公室的门。
“陈博士,我决定接受峰会的邀请。”她的语气平静而坚定,“我会在未来一周内,加班加点完成项目最紧急的部分,并制作详细的交接文档和远程支持计划。会议期间,我也会保持在线,随时处理紧急问题。内部评审的材料,我会提前准备好。”
陈峰看着她,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想清楚了?”
“想清楚了。”关雎尔点头,“我认为这次交流对个人和实验室的长远发展都很重要。我会尽全力平衡好两边的工作,将影响降到最低。”
“好。”陈峰爽快地答应了,“那就去吧。好好准备你的分享,让外面的人也听听我们的声音。”
走出办公室,关雎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中一片明朗。
她做出了选择,一个基于理性分析、也更忠于内心渴望的选择。
回到2202,她将这个决定告诉了姐妹们。
“太好了!我就说该去嘛!”邱莹莹比她还兴奋。
樊胜美笑着叮嘱:“出去注意安全,好好玩,也好好学。”
安迪只是点了点头,说了一句:“记得带转换插头。”
关雎尔看着她们,心里充满了感激。正是在这一点一滴的分享、支持和碰撞中,她才慢慢学会了如何倾听内心的声音,如何为自己做出负责任的抉择。
她开始忙碌地准备起来,加班处理工作,办理签证,准备演讲PPT。忙碌中带着一种充实的喜悦。
出发的前一晚,她收拾好行李,将护照和会议材料放在随身背包最里层。窗外月色正好,柔和的清辉洒在窗台上。
她即将踏上一段新的旅程,独自一人。但她知道,无论走多远,身后总有那盏温暖的灯光和姐妹们的支持。
这不再是惶恐不安的探索,而是带着明确目标和自信的出征。关雎尔期待着,在那个遥远的北欧国度,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