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距离**
关雎尔将安迪的提醒放在了心上。她开始有意识地观察赵启平在工作中的处事方式,同时也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确保所有协作都通过正式渠道,留下清晰记录。
她发现,安迪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赵启平确实更注重效率和结果。一次跨部门协调会上,为了推动一个技术方案快速上线,他提出可以暂时绕过某个他认为“繁琐”的安全审核流程,等后续再补。
关雎尔立刻提出了反对:“我认为安全审核是底线,不能事后补。一旦出现问题,后果可能很严重。”她的语气平静却坚定。
会议室里安静了一瞬。赵启平看了她一眼,似乎有些意外她的直接,但很快点头接受了意见:“好吧,你说得对。那就按流程走。”
会议结束后,赵启平私下对关雎尔说:“刚才谢谢你的坚持。我有时候是有点急于求成。”
他的态度很诚恳,关雎尔也放松下来:“我只是觉得,有些规则既然制定了,就有它的道理。”
“嗯,以后这方面你多提醒我。”赵启平笑了笑,带着点自嘲,“跟你们搞研究的就是不一样,更严谨。”
这件事让关雎尔看到,赵启平并非听不进意见的人,只是思维习惯不同。她欣赏他的坦诚和自省,但心底那根警惕的弦并没有完全放松。她知道,思维习惯的差异,需要长期的磨合和相互影响,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
他们之间的私人交往也变得更有分寸。周末的约会不再频繁,内容也更偏向于公共活动,比如看展览、听讲座,而不是容易模糊界限的私下聚餐。交流的话题虽然依旧广泛,但关雎尔会有意无意地将话题引向对工作方法、职业伦理的探讨,试图更深入地了解他的价值观。
赵启平似乎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但他表现得一如既往的尊重和理解,从不越界,也从不给她压力。这种成熟稳重的态度,反而让关雎尔对他增添了几分好感。
然而,就在关雎尔觉得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稳步发展时,一个意外的消息打破了平静。
集团总部突然宣布要对几个重点研发项目进行一轮严格的内部审计,其中就包括赵启平所在的项目组,以及关雎尔实验室的某个合作子项。审计重点之一就是流程合规性和数据安全性。
消息传来,实验室和研发部都弥漫开一种紧张气氛。
关雎尔第一时间整理了自己负责部分的所有文档和流程记录,确认一切合规,心里稍稍安定。但她不禁为赵启平捏了一把汗,想起之前安迪提到的风险提示。
审计开始后,气氛更加凝重。审计小组驻场,访谈相关人员,调阅大量文档和代码记录。
一天下午,关雎尔被叫去一个小会议室接受访谈。审计人员的问题非常细致,重点询问了与研发部接口的几个关键环节的协作流程和数据传递方式。
关雎尔依据事实,清晰、冷静地一一作答,并提供了所有相关的邮件、会议纪要和权限审批记录。她的回答条理分明,证据链完整,审计人员频频点头。
访谈结束,她走出会议室,轻轻松了口气。迎面正好碰到赵启平也从另一个访谈室出来,他的脸色看起来有些疲惫,眉头微锁。
两人目光相遇,赵启平勉强笑了笑,低声道:“问得真细。”
关雎尔点了点头,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该如何开口。此刻任何带有倾向性的言语都可能不合适。
“我先回去了。”赵启平似乎也无心多谈,匆匆离开了。
关雎尔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有些复杂。她希望他那边一切顺利,但理智告诉她,安迪之前的担忧恐怕并非杞人忧天。
几天后,审计报告初步结论出来。赵启平所在的项目组果然被指出了几处流程违规问题,虽然未造成实质性损失,但被要求限期整改,并通报批评。作为技术主力的赵启平,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关雎尔实验室这边则顺利通过,还因为流程规范、记录完整得到了审计组的肯定。
得知结果的那天晚上,关雎尔收到了一条赵启平发来的消息:「审计结果出来了。你说得对,流程和规矩确实很重要。这次是个教训。」
消息很短,听不出太多情绪,但关雎尔能想象到他此刻的心情。
她斟酌了一下,回复道:「希望能顺利解决。吃一堑长一智,以后注意就好。」
他回了一个简单的:「嗯。谢谢。」
对话到此为止。
关雎尔放下手机,心情有些沉重,却也更加清明。安迪的警醒像一面镜子,让她提前看到了可能的风险,也让她得以在这场风波中置身事外,保全了自己和实验室的声誉。
而她与赵启平之间,这场意外的审计,像一次突然的压力测试,检验出了两人在职业理念上存在的真实差异。
这段刚刚萌芽的关系,似乎走到了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