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古镇之旅的暖意尚未散去,生活已悄然将新的篇章推到关雎尔面前。
周一一早,她收到了一封邮件,来自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文学期刊。对方主编在邮件中高度赞扬了她近期发表的一个中篇,认为其“敏锐捕捉了当代都市青年的精神困境与微光,叙事冷静克制却蕴含力量”,并正式邀请她参加下月初举办的一个青年作家创作论坛,还希望她能就“都市书写与女性成长”这一主题做一个简短的分享。
论坛的嘉宾名单里,有几个关雎尔学生时代就颇为欣赏的作家名字。这无疑是一个极高的认可和难得的机会。
喜悦之后,是一丝惶恐。在金融圈做报告她驾轻就熟,但站在文学圈的论坛上分享创作心得,对她而言是全新的挑战。她下意识地想拒绝,觉得自己资历尚浅,不足以与那些成名作家同台。
她把邮件转发给了安迪,附上了一句犹豫的:“安迪姐,你觉得……我该去吗?”
安迪的回复很快,一如既往地切中要害:“为什么不去?你的作品得到了专业领域的认可,这是实力的证明。论坛是交流学习的平台,并非比赛擂台。把你的思考和观察真诚地表达出来即可。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更多人看到你。雎尔,你早已具备站在那里的实力。”
安迪的话像一颗定心丸。关雎尔深吸一口气,回复了邮件,接受了邀请。
接下来的日子,她除了工作和日常写作,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论坛发言的准备中。她反复梳理自己的创作历程,思考都市生活带给她的冲击与滋养,回忆22楼姐妹们的鲜活故事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的笔下的世界。她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源于真实的生命体验。
她把写好的初稿发给安迪和樊胜美看。安迪从逻辑和结构上给了建议,樊胜美则从普通读者和都市女性的角度,告诉她哪些部分最能引发共鸣。
论坛当天,关雎尔选择了一身剪裁利落的米白色西装套裙,既显专业又不失温婉。坐在台下等候时,她的手心微微出汗。但当主持人念到她的名字,她站起身,走向演讲台的那一刻,心情反而奇异地平静下来。
灯光打在脸上,台下是模糊而专注的面孔。她调整了一下麦克风,开口,声音清晰而稳定:
“大家好,我是关雎尔。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写作,或者说,关于生活的一点浅见。”
“我的小说,大多关于城市,关于生活在这座巨大玻璃森林里的年轻人。我们怀揣梦想而来,在拥挤的地铁里穿梭,在冰冷的写字楼里加班,在租来的小房间里计算着薪水与房价……我们常常感到孤独、迷茫,被一种巨大的无力感所笼罩。”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看到有人在不自觉地点头。
“曾经,我也深陷这种无力感。直到我开始写作,开始更细致地观察和记录。我发现,正是在这看似冰冷的水泥丛林里,生长着最坚韧、最温暖的藤蔓——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特别是女性之间,那种彼此支撑、共同生长的情谊。”
她讲述了22楼的故事,没有提及真实姓名和地点,但分享了那些琐碎而真实的瞬间:失恋时的痛哭与陪伴,职场受挫时的安慰与献策,追逐梦想时的相互鼓劲,甚至是为了一套房子共同努力的疯狂与踏实。
“她们让我看到,都市生活并非只有竞争和疏离。我们可以在竞争中互相学习,在疏离的大环境中构建紧密的情感联结。我们独立奋斗,也彼此依靠。这种情谊,并非消解我们的独立性,恰恰相反,它成为了我们独立面对世界时,内心深处最坚实的那块基石,让我们更有勇气去选择、去尝试、甚至去失败。”
“所以,我的都市书写,最终落点并非困境本身,而是困境中的人,以及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光。是这种光,让我们在庞大的城市里,找到了自己的坐标,拥有了不被轻易吹散的重量。”
“写作于我,就是捕捉和传递这种光的过程。它源于生活,也反过来照亮了我的生活。谢谢大家。”
发言结束,台下安静了片刻,随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关雎尔看到了许多赞赏和共鸣的目光。后续的交流环节,有好几个读者和同行特意过来和她交谈,说她的分享真诚而充满力量。
那天晚上,22楼的群里自然又是热闹非凡。姐妹们轮番轰炸,要求她“现场重播”发言内容。关雎尔拗不过,简单复述了一些要点。
曲筱绡:“哇!关关!你说得太好了!我们就是最坚韧的藤蔓!以后你就是咱们22楼的官方发言人了!”
樊胜美:“听得我都有点想哭了……真好,关关。”
邱莹莹:“关关你是我的偶像!”
安迪:“表现很棒,雎尔。[点赞]”
论坛的成功,像为关雎尔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陆续有文学评论家开始关注她的作品,约稿和采访的邀请也多了起来。她谨慎地筛选着,并未被突如其来的名声冲昏头脑,依旧保持着创作的节奏和对文字的敬畏。
但她能感觉到,某种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她看待世界的视角更加开阔,笔下的故事也拥有了更深的维度。她不再仅仅是一个利用业余时间写作的白领,她正逐渐以一个“作家”的身份,被更广泛的领域所认识和接受。
又一个周末,她受邀参加一个小型的文学沙龙。沙龙在一家隐蔽的书店二楼举办,氛围轻松。在那里,她遇到了一个年轻的独立电影导演。对方刚刚看完她发表的一个短篇,非常喜欢,主动过来交谈,言语间流露出希望有机会能将她的作品改编成短片的意向。
关雎尔与他聊了许久,发现彼此对故事内核的理解颇能共鸣。虽然只是初步的意向,但无疑为她未来的创作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回家的路上,夜色温柔。关雎尔慢慢走着,回味着这段时间的种种。生活仿佛进入了一个新的馈赠期,机遇接踵而至。她感到一种充盈的幸运,但也保持着清醒。
她知道,所有这些机遇的根源,在于她始终坚持的书写,在于她对生活的诚实观察和思考,更在于22楼所赋予她的那些宝贵的人生底片。
她抬起头,望着城市夜空中难得可见的几颗星星,嘴角轻轻扬起。
未来的轮廓似乎变得更加丰富和清晰。她依然会认真上班,用心写作,经营好自己的小家。但同时,她也准备好了,以更从容的姿态,去迎接那些正在敲门的、崭新的可能。
她的路,正越走越宽。而她的根,因着那段在22楼深深扎下的时光,从未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