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诡与元湘薇的苏州非遗探寻之旅,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绚丽文化长卷,每一页都写满了惊喜与赞叹。此次,他们将目光聚焦于独具韵味的苏州竹刻。阳光温柔地洒在苏州的古街古巷,二人怀揣着对这门古老技艺的好奇,漫步来到一家隐匿于市井之中的竹刻工作室。
刚踏入工作室,一股清幽的竹香便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片静谧的竹林。架子上、桌面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竹刻作品,有精美的笔筒、雅致的扇骨、玲珑的臂搁,每一件都宛如一件精致的艺术品,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一位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的竹刻师傅正专注地在一根竹筒上雕刻着,齐诡拉着元湘薇轻轻走近,低声介绍道:“湘薇,苏州竹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竹子为载体,将书法、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元湘薇凑近观看,只见师傅手中的刻刀犹如灵动的画笔,在竹筒上轻快地游走。师傅先以浅刻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山水画卷的轮廓,远处的山峦起伏,近处的树木葱茏,线条细腻而流畅。接着,他运用深刻技法,将山峦的层次感和树木的立体感刻画得淋漓尽致。元湘薇不禁感叹:“这哪里是雕刻,简直是在竹子上作画啊!”
竹刻师傅听到赞叹,停下手中的刻刀,微笑着说:“姑娘,苏州竹刻讲究‘以刀代笔’,不仅要刀法娴熟,还要有深厚的书画功底。这每一刀都得根据竹子的纹理和质地来把握力度和角度,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
齐诡点头补充道:“而且苏州竹刻的技法丰富多样,除了刚才师傅展示的浅刻、深刻,还有留青、透雕、圆雕等技法。像留青竹刻,利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与竹肌的不同色泽,通过雕刻,使图案部分保留青皮,其余部分去除青皮,形成深浅、明暗、浓淡的层次变化,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元湘薇拿起一个留青竹刻的臂搁,仔细端详。臂搁上刻着几枝翠竹,竹叶仿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栩栩如生。她好奇地问:“师傅,这么精美的竹刻作品,制作起来一定很耗时吧?”师傅笑着说:“是啊,一件好的竹刻作品,从选材到雕刻完成,短则数月,长则数年。选材也很关键,要挑选生长合适、质地优良的竹子,经过精心处理,才能保证作品的质量和耐久性。”
元湘薇又问道:“那在现代社会,苏州竹刻面临着哪些挑战呢?”师傅微微皱眉,说道:“一方面,竹刻技艺复杂,学习周期长,愿意静下心来学习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传承面临一定困难。另一方面,市场上一些机器雕刻的仿冒品,对传统手工竹刻造成了冲击。但我们这些老匠人,还是希望能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苏州竹刻的魅力。”
齐诡说道:“现在也有不少积极的举措。一些文化机构和学校会举办竹刻展览、讲座和培训活动,培养年轻人对竹刻的兴趣。而且,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苏州竹刻也逐渐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一些竹刻作品还融入了现代设计理念,焕发出新的活力。”
离开工作室时,元湘薇对齐诡说:“这次探寻苏州竹刻,让我感受到了这门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和传承人的坚守。希望苏州竹刻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齐诡点头赞同:“是啊,非遗是民族的瑰宝,需要我们共同守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