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民国十七年的津门,风雪裹着硝烟漫过城墙。沈砚之勒马立在林公馆外,肩头鎏金肩章映着雪光——这位二十五岁的女军阀,是北洋政府的利刃,也是百姓眼里“枪比话硬”的人物。
可她有块藏了五年的软肋。
当年沈家遭难,她扒着货轮逃难时,是林公馆递来的船票、廊下那盏暖灯,让她攥紧了拳头。如今带一个师兵力归来,马靴踏碎积雪停在朱漆门前,见那道月白身影时,“司令”的架子先塌了。
林疏月攥着扫帚,斗篷沾雪,见了她往后缩:“沈司令是来催债?”
沈砚之没提当年的灯,只粗声说:“给你守院子。”
直奉战火烧到津门时,沈砚之在前线啃冻馒头,怀里总揣着林疏月腌的酱菜;林疏月在后方缝棉衣,听见枪响就往院外望——望那个马总撞花架、却会把沾血的手藏在身后的人。
后来马学会绕花架走,廊下总温着两杯茶。她守城门时,余光里是送暖炉的身影;她灯下算账时,窗纸上是巡逻归来的剪影。
乱世枪冷,她们看彼此的眼却热;山河飘摇,她们攥彼此的手却稳。枪杆护城,软心护人,大抵就是“山河与共”的模样——她护山河也护她,她等太平也等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