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里的树与黑夜里的灯
屏幕上“七楼啊怎么了”这几个字,像颗小石子落进我心里,漾开一圈又一圈的软。我盯着对话框,手指悬在键盘上半天,才慢慢敲出“那视野应该很不错吧”——没敢提没电梯的事,怕戳穿他为了看一条小狗视频,跑上跑下十四层楼的笨拙。
过了大概两分钟,他才发来消息,还附了张模糊的夜景照:“确实不错,能看见远处的路灯。刚才跑太快,差点摔了一跤。”后面跟着个吐舌头的表情包。我看着那张照片里昏黄的光斑,忽然想起补习班时,他解题时低头的模样——阳光落在他笔上,笔尖在草稿纸沙沙响,也是这样,连笨拙的认真都透着温柔。
“你慢点啊,别着急,”我赶紧回他,“视频又不会跑,等有WiFi再看也一样。”他很快回复:“没事,跑两趟正好活动活动。那小狗好可爱啊,尾巴摇得跟小旗子似的。”我看着屏幕,忍不住笑了——原来真有人会为了一条短短十几秒的视频,跑上七楼,还觉得是“活动活动”。
从那以后,我和他的联系又密了些。我会跟他说高中军训时的趣事:比如站军姿时隔壁班同学偷偷挠我痒痒,被教官抓包一起罚站;也会说军训饭有多难吃,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晚上回宿舍啃面包。他总是秒回,会提醒我“军训完别立刻喝冰的,对胃不好”,也会跟我讲他高中的事:比如他们班有个同学总在数学课上睡觉,被老师罚站还偷偷打哈欠;比如他最近在练篮球,投篮总歪,被队友笑“手比脚还笨”。
有一次,我跟他说“最近数学考砸了,快烦死了”,他没直接安慰我,而是发来一张写满解题步骤的照片——是我错的那几道题,每一步都标得清清楚楚,最后还写了句“别着急,这几道题我以前也错过,多练两次就会了”。照片的边角有点皱,像是他反复折过,我盯着那些清秀的字迹,忽然想起初三时,他在补习班接过我递的小零食,眼里落满星子的模样。
后来天气转凉,我感冒了,在朋友圈发了句“鼻塞到呼吸都费劲”。没过多久,他就发来消息:“有没有吃药?多喝热水,晚上睡觉别踢被子。”我回“吃了,就是还是难受”,他沉默了一会儿,发来一句“我妈说生姜煮可乐能治感冒,你试试?要是嫌麻烦,就多穿点衣服,别再着凉了”。那天晚上,我真的煮了生姜可乐,喝着暖乎乎的,鼻塞好像真的好了点——其实我知道,不是可乐管用,是他的话像团暖光,把难受都烘得淡了。
有次周末,我跟他说“想去图书馆写作业,可是怕一个人坚持不下去”,他回“我也想去图书馆,要不一起?”我愣了一下,赶紧答应。见面那天,他穿了件浅灰色的卫衣,背着双肩包,手里还拎着袋热牛奶:“早上路过便利店买的,你不是总说气血不足吗,喝热的对身体好。”我接过牛奶,指尖碰到他的手,有点凉,却很暖。
在图书馆里,我们隔着一张桌子坐着,阳光从窗户照进来,落在他的发梢上。他写作业时很认真,偶尔抬头看我,会露出个浅浅的笑,单眼皮弯成月牙,睫毛在眼下投出细碎的影——和补习班时我在余光里看到的模样,一模一样。那天我们写了一下午作业,临走时,他说“以后要是想写作业,还可以约我”,我点点头,心里像揣了块热乎的糖。
回家的路上,我看着他走在我旁边的背影,忽然想起以前觉得“有些人的好,是自己长出来的”——他就像旷野里的树,没人刻意修剪,却自自然然地长得周正,把温柔都藏在枝叶里,风一吹,就落在别人心里。
后来我们虽然还在不同的高中,却总能找到理由见面:一起去图书馆,一起去吃新开的面馆,一起在街边看流浪猫。每次见面,他都会带点小惊喜:有时是一颗糖,有时是一张好看的明信片,有时是他自己写的解题笔记。我问他“为什么总给我带东西”,他挠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就是觉得这些东西你可能会喜欢”。
有一次,我们在街边看流浪猫,他蹲下来,轻轻摸了摸小猫的头,阳光落在他脸上,我看着他的侧脸,忽然说“你真好”。他愣了一下,抬头看我,眼里带着笑:“你也很好啊,每次跟你聊天,我都觉得很开心。”风轻轻吹过,带着秋天的桂花香,我看着他弯成月牙的眼睛,忽然觉得,原来隔着斜前方课桌的距离,早被这些细碎的温柔,慢慢填得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