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占收到非遗题材电影《绣针记》的录用通知时,温知意正在老宅的绣房里,帮苏纫秋整理刚绣好的冬梅手帕。手机屏幕亮起的瞬间,肖占握着手机的手都在微微颤抖,他反复确认短信内容,直到看到“饰演男主沈知年”的字样,才猛地抱住温知意,声音里满是抑制不住的激动:“知意!我拿到角色了!”
温知意被他抱得有些喘不过气,却也跟着笑出了声:“我就知道你可以!快跟奶奶说!”苏纫秋刚从厨房端着桂花糕出来,听到消息立马放下盘子,拉着肖占的手来回看:“太好了阿占!这角色跟你多配啊,都是懂绣活的好孩子!”
电影开机前的半个月,肖占几乎每天泡在老宅的绣房里。他要饰演的沈知年,是一位坚守传统绣艺的手艺人,为了更贴近角色,他跟着苏纫秋学做基础的绣活,从穿针引线到简单的梅枝纹样,每天练习到手指发酸。温知意则帮他整理角色的历史背景,从宋代绣坊的经营模式,到手艺人的日常作息,都一一标注在剧本旁。
“你看这里,沈知年教女主绣‘盘银绣’时,语气应该更温和些。”温知意指着剧本里的一段台词,“他不是严厉的师傅,更像个耐心的朋友,就像你当初跟奶奶学绣活那样。”肖占点点头,拿起绣绷演示:“我刚才试着绣了段梅枝,你看这个针脚,是不是能演出他的专注?”
温知意凑过去,看着绣绷上虽不熟练却格外认真的针脚,笑着说:“就是这种感觉!到时候拍戏,你可以带着奶奶给你的旧绣绷,更有代入感。”
开机仪式那天,温知意特意穿了件浅灰色的大衣,脖子上戴着肖占送的并蒂莲吊坠,手里拿着苏纫秋绣的桂花平安符。肖占穿着剧组准备的粗布长衫,头发梳得整齐,站在开机牌前,眼神里满是坚定。他看到温知意时,笑着朝她挥手,在众人的目光里,自然地走到她身边,接过平安符:“有这个在,肯定顺利。”
剧组的拍摄地点就在离老宅不远的古镇,肖占每天收工后,都会回老宅吃饭。温知意下午没课的时候,就会带着奶奶做的点心去探班,有时坐在监视器旁看他拍戏,有时帮剧组整理道具里的绣品——那些绣品大多是苏纫秋和线上课学员绣的,每一件都带着温度。
有一场沈知年为了保护老绣坊,和开发商据理力争的戏,肖占反复拍了好几遍,导演总说他的情绪还差一点。收工后,他坐在片场的石阶上,有些沮丧地说:“我总觉得不够有力量,沈知年的坚持,不该只是愤怒。”
温知意坐在他身边,从包里拿出一块绣着“坚韧”二字的手帕:“这是奶奶今天早上绣的,她说真正的坚持,不是喊出来的,是像绣活一样,一针一线慢慢熬出来的。你想想,沈知年守护的不只是绣坊,还有几代人的手艺,他的语气里应该有不舍,有坚定,还有对绣活的敬畏。”
肖占接过手帕,指尖拂过细密的针脚,忽然明白了什么。第二天再拍这场戏时,他没有刻意提高音量,只是眼神坚定地看着对方,语气平静却有力地说出台词,眼里的泪光恰到好处。导演喊“过”的时候,片场响起了掌声,温知意在监视器旁,悄悄红了眼眶。
电影拍摄过半时,温知意的毕业论文答辩也提上了日程。肖占知道她压力大,每天收工后都会陪她练习答辩内容,哪怕再累,也会认真听她讲解宋代绣活制度的细节,偶尔还会从演员的角度提出疑问:“如果我是评委,可能会问你,宋代绣品如何体现阶级差异?你可以结合沈知年这个角色的身份来回答。”
答辩那天,肖占特意向剧组请假,穿着正装陪温知意去学校。看着她自信地站在讲台上,条理清晰地阐述论文观点,从容地回答评委的提问,肖占的眼里满是骄傲。当听到评委宣布“优秀毕业论文”时,他第一时间冲上去抱住她:“我就知道你最棒!”
晚上,两人回到老宅,苏纫秋做了满满一桌子菜,还开了瓶自家酿的桂花酒。“今天是双喜临门!”苏纫秋笑着给他们倒酒,“知意论文拿了优秀,阿占拍戏也顺利,奶奶得好好庆祝庆祝。”
饭桌上,肖占忽然站起来,举起酒杯:“奶奶,知意,我有件事想说。”他看向温知意,眼神温柔又认真,“知意,从在老宅认识你,到一起做非遗推广,再到我遇到挫折时你陪在我身边,你一直是我的底气。现在《绣针记》还在拍摄,你的论文也顺利通过,我想问问你,毕业之后,愿意嫁给我吗?”
温知意愣住了,看着他眼里的光,眼眶瞬间红了。苏纫秋在一旁笑着说:“傻孩子,快点头啊!”她用力点头,眼泪掉了下来,却笑得格外灿烂:“我愿意!”
肖占从口袋里掏出个锦盒,里面是枚钻戒,戒托上刻着细小的桂花纹,和之前的银戒样式一样。“这是我特意让设计师做的,跟你手上的银戒是一套。”他单膝跪地,把戒指戴在她的手上,“以后不管我是演员,还是非遗推广者,都会一直陪着你,一起把奶奶的绣活传下去。”
老宅的灯光暖黄,桂花酒的香气萦绕在鼻尖。温知意看着手上的两枚戒指,又看向身边的肖占和奶奶,心里满是踏实的幸福。她知道,这场始于桂花树下的缘分,历经了时光的打磨,终于要迎来最圆满的结局。而他们的故事,也会像电影里的沈知年那样,带着对非遗的热爱,对彼此的深情,在岁月里慢慢沉淀,愈发醇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