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北京带着夏末最后一丝燥热,阳光穿过北京电影学院校门口的梧桐树叶,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校门口的“北京电影学院”烫金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穿着各色衣服的新生和家长们拖着行李箱往来穿梭,行李箱的滚轮在石板路上滚动的声音、家长的叮嘱声、新生间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开学季独有的热闹。
周子涵是被妈妈推着行李箱过来的,她穿着一件浅白色的连衣裙,头发扎成清爽的高马尾,露出精致的锁骨。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她对北电不算陌生——小时候跟着爸爸来附近的胡同里吃过炸酱面,只是那时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真的走进这所学校。“涵涵,你看前面就是报到处,妈妈帮你拎箱子,你先去排队登记。”周妈妈一边擦着额头的汗,一边指着不远处挂着“表演系新生报到处”横幅的帐篷。
周子涵点点头,接过妈妈手里的报到材料,快步走向报到处。排队的时候,她下意识地打量着周围的人——大多是和她一样的新生,脸上带着既兴奋又紧张的神色,还有不少家长跟在后面,手里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排在她前面的是一个穿着浅蓝色衬衫的女生,头发微卷,说话时带着淡淡的港式腔调,正对着手机跟电话那头的人说着什么:“妈咪,我已经到北电门口啦,报到处人不算很多,你放心啦……”
周子涵忍不住多留意了她几眼,直到对方挂了电话,转过身来正好对上她的目光。女生愣了一下,随即露出一个温柔的笑容:“你好呀,你也是表演系的新生吗?”
“对呀!”周子涵立刻点头,语气里带着几分自来熟的爽朗,“我叫周子涵,北京本地的。”
“我叫陈诗韵,从香港过来的。”陈诗韵的声音软软的,带着香港人特有的语调,“刚才听你说话,就觉得你是北京本地人,口音很亲切。”
两人正聊着,报到处的队伍往前挪了挪,轮到陈诗韵登记。负责登记的老师核对完她的材料,递给她一把钥匙和一张宿舍分配单:“陈诗韵同学,你的宿舍是101室,在女生宿舍楼3楼,上去的时候注意安全。”
陈诗韵接过钥匙和单子,转身对周子涵说:“我在101室,你等下看看是不是跟我一栋楼呀?”
“好!”周子涵应着,很快也轮到了自己。登记完后,老师同样递来一把钥匙和宿舍单,她低头一看——宿舍号赫然写着“101”。“太巧了!我也在101室!”周子涵惊喜地晃了晃手里的单子,陈诗韵也笑起来:“那太好了,等下我们一起上去收拾东西。”
周妈妈帮着两人把行李箱搬到3楼,101宿舍的门虚掩着,里面已经传来了收拾东西的声音。周子涵轻轻推开门,就看见一个穿着橙色卫衣的女生正蹲在地上整理行李箱,听见动静,女生抬起头,露出一张带着笑意的脸:“你们好呀!你们也是101的舍友吗?”
“对!我们是来报到的!”周子涵率先走进来,指了指身边的陈诗韵,“我叫周子涵,她叫陈诗韵。”
“我叫张艺凡,也是北京本地的!”张艺凡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尘,热情地说,“我早上八点就到了,选了靠窗户的这个床位,你们看看剩下的床位喜欢哪个,随便挑!”
宿舍是标准的四人间,上床下桌,四个床位分别靠着两面墙,靠窗的两个床位已经被张艺凡和另一个还没人的床位占了,剩下的两个靠门的床位。周子涵看了看陈诗韵,笑着说:“我住靠门这边吧,你住我旁边?”陈诗韵点点头:“好呀,我都行。”
周妈妈帮周子涵把行李箱放到床位旁,又叮嘱了几句“在学校要好好照顾自己”“有事给家里打电话”,才依依不舍地离开。送走妈妈后,周子涵转身看向陈诗韵和张艺凡,发现两人已经开始整理各自的书桌了——张艺凡的书桌上摆了一个小小的北京中轴线模型,陈诗韵则在往书架上放从香港带来的粤语小说。
“张艺凡,你这个中轴线模型好特别啊,在哪买的?”周子涵凑过去看,眼神里满是好奇。
“这是我爸爸送我的开学礼物,他是做古建筑修复的,特意帮我找的迷你模型。”张艺凡笑着说,“我从小就喜欢北京的老建筑,以后有空可以带你们去胡同里逛,我知道好多好吃的炸酱面店!”
“真的吗?那太好了!”周子涵眼睛一亮,“我虽然是北京人,但平时上学忙,好多胡同都没去过呢。”
陈诗韵一边整理书,一边笑着说:“我对北京的胡同也很感兴趣,之前在香港的时候就看过好多关于北京胡同的纪录片,以后可以跟你们一起去。”
三人正聊着,宿舍门又被推开了,一个拖着巨大粉色行李箱的女生站在门口,额头上满是汗水,脸颊因为赶路而透着红。“请问……这里是101宿舍吗?”女生的声音带着重庆人特有的爽朗,还夹杂着一点喘声。
“对!快进来!”张艺凡率先迎上去,帮她把行李箱拉进来,“你是最后一个舍友吧?我们都等你好久啦!”
女生点点头,擦了擦额头的汗,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我叫李琦涵,从重庆来的!路上堵车,差点就迟到了,还好赶上了!”
“我叫周子涵,北京的。”“我是陈诗韵,香港来的。”“我张艺凡,也是北京的!”三人依次介绍自己,李琦涵听完,眼睛瞪得圆圆的:“哇!咱们宿舍也太有意思了吧,有北京的,有香港的,还有我这个重庆的,以后聊天肯定特别热闹!”
李琦涵选了最后一个靠窗的床位,她的行李箱一打开,里面除了衣服和生活用品,还有好几袋重庆特产——火锅底料、麻辣牛肉干、怪味胡豆。“这些都是我妈妈让我带来的,说让我分给舍友们尝尝,你们都爱吃辣吗?”李琦涵拿起一袋牛肉干,递给三人。
周子涵接过尝了一口,辣得直吸溜:“好吃是好吃,就是有点辣!我平时能吃一点辣,但跟重庆的比起来,还是差远了。”
张艺凡也尝了一口,笑着说:“我还行,我爸爸是四川人,从小跟着他吃辣,这点辣还是能hold住的。”
陈诗韵拿起一块,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小口,立刻被辣得眨了眨眼:“好辣呀!香港的食物都比较清淡,我平时很少吃这么辣的。”
李琦涵见状,笑着说:“没关系,吃不惯辣的话,我这里还有不辣的灯影牛肉,你试试这个。”说着,又从行李箱里拿出一袋灯影牛肉递给陈诗韵。
收拾完行李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周子涵看了看手机,提议道:“都到饭点了,咱们一起去学校食堂吃午饭吧?顺便熟悉一下学校的环境。”
“好呀!我早就听说北电的食堂菜特别好吃,正好去尝尝!”张艺凡立刻附和,李琦涵和陈诗韵也点头同意。
四人锁好宿舍门,一起往食堂走去。路上,李琦涵好奇地打量着校园:“北电比我想象中大多了,刚才路过那个大草坪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公园呢!”
“那个草坪叫‘星光草坪’,好多毕业晚会和活动都会在那里办。”周子涵作为本地生,主动当起了“导游”,“前面那个红色的楼是表演系的教学楼,以后我们大部分专业课都会在那里上,里面还有好多排练室和小剧场。”
陈诗韵一边听一边点头,拿出手机拍下沿途的风景:“我要把这些都拍下来,发给爸爸妈妈看,让他们也看看我的学校。”
到了食堂,里面已经坐满了人,四个女生端着餐盘,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个空桌子。周子涵打了一份炸酱面和一份爆三样,张艺凡选了宫保鸡丁和番茄炒蛋,陈诗韵点了一份虾仁滑蛋和青菜,李琦涵则直接打了一份水煮肉片,还加了一个煎蛋。
“琦涵,你中午就吃这么辣的呀?”周子涵看着李琦涵餐盘里红彤彤的水煮肉片,忍不住问道。
“习惯啦,我们重庆人顿顿离不开辣,不吃辣总觉得少点什么。”李琦涵夹起一块肉片,吃得津津有味,“你们要是想吃辣了,以后可以跟我一起去校外的川菜馆,我知道附近有一家特别正宗的重庆火锅,味道跟家里的一模一样!”
“好啊好啊!等周末有空我们就去!”张艺凡立刻响应,周子涵和陈诗韵也跟着点头。
午饭过后,四人坐在食堂里休息了一会儿,张艺凡提议道:“咱们下午要不要去学校附近的超市逛逛?我刚才收拾行李的时候,发现好多生活用品都没带够,比如洗衣液、卫生纸什么的,你们要不要一起去补点货?”
“我也要去!”李琦涵立刻举手,“我带的洗发水快用完了,正好去买一瓶新的。”
陈诗韵点点头:“我想买点零食和水果,宿舍里可以放一些,晚上饿了的时候吃。”
周子涵也说:“我妈妈刚才打电话说,让我买个台灯放在书桌上,晚上学习方便,咱们一起去吧。”
四人一拍即合,收拾好餐盘后,便一起往学校门口的超市走去。超市离学校不算远,步行大概十分钟就能到,路上,李琦涵掏出手机,笑着说:“咱们加个微信吧,以后有事联系也方便,还可以建个宿舍群,平时在群里分享点好玩的、好吃的。”
“好主意!”周子涵第一个拿出手机,打开微信二维码,“我先加你们,然后建个群。”
四人互相加了微信后,周子涵立刻创建了一个微信群,群名叫“101宿舍小分队”。张艺凡把群昵称改成了“张艺凡(北京土著)”,李琦涵改成了“李琦涵(重庆辣妹)”,陈诗韵改成了“陈诗韵(香港仔)”,周子涵则改成了“周子涵(北京胡同妞)”。
“哈哈哈,咱们的群昵称也太有特色了吧!”李琦涵看着群里的昵称,忍不住笑出声,“以后一看昵称就知道是谁了。”
到了超市,四人推着购物车分开行动——张艺凡直奔日用品区,拿起洗衣液和卫生纸就往购物车里放;李琦涵在洗护区认真挑选洗发水,还不忘给陈诗韵推荐:“这款洗发水特别好用,我在家一直用,洗完头发又香又顺,你可以试试。”
陈诗韵接过洗发水看了看,笑着说:“好呀,那我就买这款。”
周子涵则在文具区挑选台灯,选了一个白色的护眼台灯,又顺便买了几本笔记本和笔。四人汇合后,又一起去零食区逛,李琦涵拿了好几袋麻辣零食,张艺凡选了一些坚果和饼干,陈诗韵挑了几盒香港进口的糖果,周子涵则拿了两盒巧克力。
购物车很快就满了,四人一起去结账,李琦涵主动提出要帮忙拎袋子:“我力气大,这些重的袋子我来拎!”张艺凡也说:“我也能拎,咱们分着拎,别让一个人累着。”
回到宿舍后,四人把买的东西分门别类地放好,李琦涵把麻辣零食放在宿舍的公共书架上:“这些零食大家都可以吃,不用跟我客气,以后你们有好吃的也可以放在这里,咱们一起分享。”
“好呀!”陈诗韵把刚买的糖果拿出来,分给每人一盒,“这是香港的水果糖,味道挺甜的,你们尝尝。”
周子涵和张艺凡也各自拿出自己买的巧克力和坚果,放在公共书架上,宿舍的公共区域一下子就变得热闹起来,充满了零食的香气。
傍晚的时候,周子涵看了看窗外,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提议道:“晚上咱们别在食堂吃了,去学校附近的小吃街逛逛吧?我知道那里有一家特别好吃的烤串店,还有卖北京小吃的,咱们可以一起去尝尝。”
“好啊!我还没吃过北京的小吃呢,正好去试试!”陈诗韵眼睛一亮,李琦涵也兴奋地说:“我早就听说北京的小吃特别多,什么驴打滚、豌豆黄,一直想尝尝,今天终于有机会了!”
张艺凡笑着说:“我跟你们一起去,那家烤串店我也去过,确实好吃,咱们还可以点几瓶饮料,边吃边聊。”
四人收拾好东西,锁好宿舍门,一起往小吃街走去。傍晚的小吃街格外热闹,各种小吃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烤串的滋滋声、摊主的吆喝声、食客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周子涵熟门熟路地领着三人来到烤串店,找了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拿起菜单递给三人:“你们看看想吃什么,这家的羊肉串、烤鸡翅、烤茄子都特别好吃。”
李琦涵接过菜单,看了看,点了好几串羊肉串和烤鸡翅:“我要多吃点肉,中午没吃够。”
陈诗韵看了看菜单,有点犹豫:“我不太会吃辣,有没有不辣的烤串呀?”
“有啊,烤玉米、烤馒头片、烤金针菇都可以做不辣的,我帮你点。”周子涵说着,帮陈诗韵点了几串不辣的烤串,又帮张艺凡点了她爱吃的烤茄子和烤韭菜。
烤串很快就上来了,热气腾腾的烤串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李琦涵拿起一串羊肉串,咬了一大口,满足地说:“太好吃了!比重庆的烤串味道还特别!”
陈诗韵尝了一口烤玉米,甜甜的,带着奶香,忍不住点点头:“这个烤玉米好好吃,比我在香港吃的好吃多了。”
张艺凡一边吃着烤茄子,一边说:“这家店我高中的时候就经常来,没想到现在还在,味道一点都没变。”
四人一边吃着烤串,一边聊着天,从家乡的美食聊到各自的兴趣爱好——周子涵喜欢看电影,尤其是文艺片;陈诗韵喜欢跳舞,从小就学习芭蕾;张艺凡喜欢摄影,平时没事就拿着相机去胡同里拍照;李琦涵喜欢唱歌,还在重庆的酒吧里当过兼职驻唱。
不知不觉,夜色已经深了,小吃街的人渐渐少了,四人结完账,一起往学校走。路上,李琦涵哼起了重庆方言歌,张艺凡跟着一起哼,周子涵和陈诗韵则在旁边听着,偶尔跟着节奏点头。
回到宿舍后,四人洗漱完,坐在各自的书桌前,有的在整理今天买的东西,有的在跟家人视频通话,有的在翻看专业课的教材。宿舍里很安静,只有键盘敲击声和偶尔的说话声,却一点都不觉得冷清,反而透着一种温馨的氛围。
陈诗韵跟妈妈视频完,转头看向另外三人,笑着说:“今天真的很开心,能认识你们三个好朋友,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对!以后咱们在北电互相照顾,一起努力!”周子涵点点头,张艺凡和李琦涵也跟着附和。
晚上十一点,宿舍的熄灯时间到了,四人躺在各自的床上,黑暗中,李琦涵的声音传来:“你们说,咱们以后会不会成为很有名的演员啊?”
“肯定会的!”张艺凡立刻回答,“咱们可是北电表演系的,以后肯定能站上更大的舞台!”
周子涵笑着说:“不管以后能不能成名,只要咱们一起努力,不辜负现在的时光就好。”
陈诗韵轻声说:“我希望以后不管走多远,咱们都能像今天一样,是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舍友。”
黑暗中,没有人再说话,但每个人的心里都暖暖的。这是她们在北电的第一天,也是她们友谊的开始,从陌生到熟悉,从拘谨到畅谈,四个来自不同地域的女孩,因为一间宿舍而相遇,在光影交织的北电校园里,开启了属于她们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