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的第一场雨来得急,豆大的雨点砸在书店玻璃上,溅起细碎的水花。温诗祁刚把窗边的旧书挪到高处,就听见门口传来“咚咚”的敲门声,开门时,看见林墨抱着画板站在雨里,头发和衣角都湿了大半。
林墨温姐姐,我……我想把刚画好的书店雨景送过来。
林墨把画板护在怀里,递过来时,画纸上的书店正被雨雾裹着,门口挂着的风铃在风里晃,窗内暖光映着雨痕,像蒙了层薄纱。温诗祁赶紧拉他进来,找了条干毛巾递过去
温诗祁怎么不撑伞?
温诗祁这么大的雨多危险。
林墨擦着头发,有些不好意思
林墨出来太急,忘了带。不过看到雨里的书店特别好看,就赶紧画下来了,怕雨停了就没这感觉了。
他指着画里的角落,那里藏着个小小的身影——是之前来借《牡丹亭》的老人,正坐在窗边喝茶
林墨我上次看见奶奶来,觉得她和书店特别配,就悄悄画进去了。
温诗祁把画挂在吧台上方,正好对着门口的风铃。刚挂好,门外又传来脚步声,是陈越,手里提着个防水袋,里面装着几本书。
林墨路过书店,看见雨大,怕你们门口积水,带了些防水垫过来。
他蹲下身,把垫子铺在门口,又从袋里拿出本精装的《雨巷》
林墨这本书送给书店,雨天读正合适。
雨越下越大,巷子里的积水漫过了台阶。宋亚轩找了把旧伞,准备去巷口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忙的老人,刚走到门口,就看见修自行车的爷爷推着车过来,车后座绑着个大塑料布。
老爷爷小子,我看雨大,怕书店漏雨,带了块布来挡挡窗户。
爷爷说着,就和宋亚轩一起,把塑料布钉在窗外的架子上,雨水顺着布角往下淌,倒像是给书店加了层保护壳。
正忙着,苏晚的女儿举着把小花伞,踩着水坑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个纸折的小船
“温姐姐!我折了小船,等雨停了,我们去巷口的水沟里放船好不好?”
苏晚跟在后面,手里提着个保温袋
苏晚这孩子非要来,说要给大家送刚煮的绿豆汤。
她把汤倒进碗里,绿豆的清香混着雨气飘开来,喝一口,浑身的湿冷都散了。
傍晚时,雨小了些,之前来送故事本的老人在孙女的搀扶下走了进来,手里拿着把黑色的旧伞。
老奶奶丫头,这把伞是当年李奶奶送我的
老人轻轻摸着伞骨,伞面上还留着淡淡的桂花印
老奶奶那时候我来借书,突然下雨,李奶奶就把伞借给我,说‘伞是用来挡雨的,也是用来暖心的’
老奶奶现在我把它带来,放在书店里,要是有人没带伞,就能用了。
温诗祁把伞挂在门口的挂钩上,旁边贴了张纸条:“若遇雨天,可借此伞,记得归期,更记得暖意。”老人看着纸条,笑了
温诗祁李奶奶要是知道,肯定高兴。
天黑时,雨停了,巷子里的积水倒映着路灯的光,像撒了一地星星。客人们陆续离开,林墨的画还挂在吧台上,陈越的《雨巷》放在窗边,老人的旧伞在门口轻轻晃。温诗祁喝着剩下的绿豆汤,看着宋亚轩收拾防水垫,忽然说
温诗祁今天好多人都在帮我们,却没来得及好好说声谢。
宋亚轩笑着把一块绿豆糕递过来
宋亚轩不用急,他们知道我们记在心里。
宋亚轩你看这书店里的东西——画、书、伞,不都是‘谢谢’吗?
他指了指新故事本
宋亚轩我们把今天的事写进去,就是最好的感谢。
温诗祁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下:“夏雨打湿了窗,却没打湿心。一把伞,一碗汤,一幅画,都是藏在雨里的暖。我们的故事,因这些善意,更甜了。”
窗外的月亮从云里探出来,照在门口的旧伞上,伞面上的桂花印,像是在月光下,悄悄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