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上承夏朝,下启周朝,其存在不仅为考古发现所证实,更在众多古籍中留下了丰富的记载。这个延续近六百年的王朝,充满了神话与现实交织的色彩,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
商朝的建立者是成汤,又称商汤。彼时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夏桀荒淫无道,他修建奢华的宫殿,无休止地征发百姓,还重用奸佞,残杀忠良,使得民怨沸腾。《史记》中记载,夏桀曾将敢于直谏的大臣关龙逢处死,还狂妄地说自己如同天上的太阳,百姓却指着太阳咒骂:“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成汤是商部落的首领,他目睹夏桀的暴政,决心拯救百姓。他任用贤才伊尹为相,伊尹原本是有莘氏的奴隶,因厨艺精湛且有治国之才,被成汤以重金聘为谋士。伊尹向成汤提出“修德”的主张,建议他减轻赋税、安抚百姓、发展生产,同时积极联合对夏桀不满的部落。
为了试探夏王朝的实力,成汤先出兵灭掉了夏朝的盟国葛国,随后又陆续消灭了韦、顾、昆吾等国,逐步削弱夏朝的羽翼。公元前1600年左右,成汤率领诸侯联军与夏桀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展开决战。决战前,成汤发表了著名的“汤誓”,历数夏桀的罪状,鼓舞士气。最终,夏军大败,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巢湖一带),不久后死去,夏朝灭亡。成汤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建立了商朝。
商朝建立后,成汤在位十三年便去世了,由于太子太丁早逝,由太丁的弟弟外丙、仲壬先后继位,但两人在位时间都很短。之后,伊尹拥立太丁的儿子太甲继位。
太甲继位初期,不理朝政,耽于享乐,甚至破坏成汤制定的法度。伊尹多次劝谏无果后,决定采取极端措施:他将太甲流放到桐宫(今河南偃师),让他为成汤守墓,反思自己的过错,而自己则暂时摄政,处理国家大事。
在桐宫的三年里,太甲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改过自新。伊尹见他真心悔过,便将他接回都城,还政于他。太甲复位后,励精图治,遵守成汤的法度,使得商朝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太甲中兴”。伊尹辅政的故事,成为后世君臣关系的典范,展现了商朝初年贤相的担当与智慧。
商朝前期,由于水患、内部矛盾等原因,都城多次迁徙,据记载先后迁都五次,史称“殷人屡迁,前八后五”。这种频繁的迁都使得国家动荡不安,国力受到影响。
到了盘庚继位时,他决心改变这种局面,决定将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然而,迁都的决定遭到了贵族和百姓的强烈反对。贵族们担心迁都会损害自己的利益,百姓则留恋故土,不愿迁徙。盘庚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迁都的好处,他说:“昔高后成汤与尔之先祖俱定天下,法则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他还严厉警告那些反对迁都的人,如果继续违抗,将会受到惩罚。
最终,盘庚力排众议,率领百姓迁都到殷。迁都后,盘庚整顿吏治,发展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商朝的政治、经济逐渐稳定下来,国力也随之增强。此后,商朝再也没有迁都,因此商朝也被称为“殷朝”或“殷商”。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商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武丁是盘庚的侄子,他继位时,商朝虽然已经稳定,但国力还不算强盛。武丁年轻时曾在民间生活,了解百姓的疾苦和社会的弊端,这为他后来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武丁继位后,决心振兴商朝。他任用傅说为相,傅说原本是一个筑墙的奴隶,武丁发现他有治国之才,便打破常规,任命他为相。傅说辅佐武丁,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兴修水利;在军事上,加强军队建设,多次出兵征讨周边的部落,扩大了商朝的疆域。
武丁的妻子妇好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她不仅是武丁的贤内助,还多次率军出征,立下了赫赫战功。据甲骨文记载,妇好曾率领军队征讨土方、羌方、巴方等部落,为商朝的边疆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武丁和傅说、妇好等人的努力下,商朝的国力达到了鼎盛时期,史称“武丁盛世”。此时的商朝疆域辽阔,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甲骨文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为我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