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从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到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去世东周覆灭,历经近八百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上演了无数兴衰更替的故事,既有着礼乐文明的辉煌,也有着战乱纷争的无奈。
商朝末年,纣王帝辛暴虐无道,沉迷酒色,建造鹿台、酒池肉林,用炮烙之刑残害忠良,百姓怨声载道。当时作为商朝西陲属国的周,在文王姬昌的治理下逐渐强盛。文王重视农业,任用姜子牙等贤才,推行仁政,周边诸侯纷纷归附。
文王去世后,其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他继承父志,积极准备伐商。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领诸侯联军东征,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战前,武王发表誓师演说,历数纣王罪状,激励将士奋勇杀敌。商军虽人数众多,但大多是被迫参战的奴隶和战俘,阵前纷纷倒戈。联军势如破竹,直抵商都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武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建立周朝,史称西周。为巩固统治,他推行分封制,将王室子弟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如封姜子牙于齐,封周公旦于鲁等。同时,他还制礼作乐,确立了宗法制和等级制度,以维护社会秩序。
武王去世后,其子成王年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等诸侯怀疑周公篡位,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周公果断出兵东征,历经三年平定叛乱,诛杀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进一步巩固了周朝统治。
周公摄政期间,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包括祭祀、朝会、宴饮等方面的礼仪,以及音乐规范。这些制度不仅维护了等级秩序,还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王长大后,周公还政于他。成王和其子康王在位期间,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重视道德教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成康之治”,这是西周的鼎盛时期。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周厉王在位时,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将山林川泽收归王室所有,禁止百姓开采,引起民众强烈不满。百姓纷纷议论厉王的过失,厉王派人监视,禁止人们谈论国事,违者处死,史称“道路以目”。
大臣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但厉王不听。公元前841年,镐京民众爆发起义,攻袭厉王,厉王逃到彘(今山西霍州)。由于太子靖年幼,由召公和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这一年也被视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共和行政十四年后,厉王去世,太子靖继位,即周宣王。宣王在位初期,整顿朝政,一度出现“宣王中兴”的局面,但后期对外战争屡遭失败,国力再次衰落。
宣王去世后,其子幽王继位。幽王宠爱妃子褒姒,为博她一笑,竟下令点燃烽火。烽火本是古代边境报警的信号,诸侯见烽火燃起,以为外敌入侵,纷纷率领军队赶来救援,却发现是幽王的玩笑,褒姒看了果然大笑。幽王多次重复此举,诸侯们渐渐不再相信烽火信号。
同时,幽王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的父亲申侯大怒,联合犬戎等部落攻打幽王。幽王点燃烽火求救,诸侯们不再前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幽王和伯服,西周灭亡。
西周灭亡后,诸侯们拥立被废的太子宜臼继位,即周平王。由于镐京在战乱中遭到严重破坏,且受到犬戎的威胁,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将都城向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东周时期,周天子的地位逐渐衰落,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力。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不断进行战争和兼并,形成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诸侯争霸的局面。
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先后称霸,他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扩大自己的势力。战国时期,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各国为了增强实力,纷纷进行变法,如秦国的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东周时期,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他们提出了各自的思想主张,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朝的历史,是一部从统一到分裂、从强盛到衰落的历史,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大变革,其礼乐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都对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重要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