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卫疆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军事  历史 

清朝:从入主中原到王朝覆灭的三百年兴衰

卫疆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建立,自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算起,至1912年溥仪退位终结,历时276年。它既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集大成者,见证了封建文明的最后辉煌,也在世界浪潮的冲击下,经历了从强盛到衰落的剧烈转折,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

清朝的前身是东北地区的女真部落联盟。16世纪末,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凭借十三副遗甲起兵,历经三十余年征战,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称汗,建立“后金”政权,随后发布“七大恨”檄文,公开与明朝对立。他创立的“八旗制度”,将军事、生产、行政融为一体,使女真族成为极具战斗力的整体,先后在萨尔浒、沈阳、辽阳等战役中击败明军,逐步占据辽东地区。

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被明军炮火击伤,不久病逝,第八子皇太极继位。皇太极是一位极具战略眼光的统治者,他对内改革制度,仿照明朝官制设立六部,削弱八旗贵族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征服蒙古察哈尔部、朝鲜半岛,解除后顾之忧,并将族名改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清朝正式建立。此时的清朝已具备与明朝分庭抗礼的实力,不断南下侵扰明朝边境。

1644年,明朝内忧外患达到顶点: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因不满李自成的政策,转而向清朝求援。摄政王多尔衮抓住机遇,率领清军入关,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军队,随后迅速占领北京。同年,顺治帝福临从盛京迁都北京,以“定鼎燕京”为由,确立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入关初期,清朝面临着严峻的统治危机:南方有南明政权残余势力,西南有张献忠的大西军,民间反清复明的浪潮此起彼伏。为巩固统治,清朝采取了“剿抚并用”的策略:一方面派多尔衮、多铎等宗室亲王率军南下,先后击败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消灭弘光、永历等南明政权;另一方面推行“剃发易服”“圈地”等政策,以强化满族的统治地位,这些政策引发了江南地区的激烈反抗,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动荡。直至康熙初年,清朝才基本平定全国,稳定了统治秩序。

清朝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时130余年,史称“康乾盛世”。这一时期,统治者通过一系列改革和举措,将中国封建王朝的国力推向顶峰。

康熙帝玄烨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亲政之初,便以智谋擒获专权的鳌拜,夺回朝政大权。随后,他着手解决内忧外患:平定三藩之乱(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派施琅率军收复台湾,将其纳入中央政府管辖;三次亲征噶尔丹,挫败准噶尔部的分裂企图,巩固了北方边疆;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

在治国理政上,康熙帝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停止圈地,鼓励垦荒,减免赋税,尤其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他重视文化教育,组织编纂《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典籍,同时包容汉族文化,拉拢汉族士大夫阶层,缓和了满汉之间的矛盾。不过,康熙帝晚年怠于政事,吏治逐渐松弛,皇子之间为争夺皇位展开激烈斗争(九子夺嫡),给朝政埋下隐患。

雍正帝胤禛在激烈的皇位争夺中胜出,在位13年,以“严”治国,是清朝最具改革精神的皇帝。他针对康熙晚年的弊政,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设立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将军政大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标志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实行“摊丁入亩”,将人头税并入田赋征收,废除了延续千年的人头税,进一步促进了人口增长;推行“改土归流”,用流官取代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严厉整顿吏治,设立“养廉银”制度,严惩贪官污吏,扭转了官场腐败的风气。雍正帝的改革虽过于严苛,引发一些不满,但有效解决了王朝积弊,为乾隆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乾隆帝弘历在位60年,禅位后又以太上皇身份掌权3年,实际统治时间长达63年。他继承了康熙、雍正的基业,继续推动王朝走向鼎盛:军事上,平定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叛乱,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派福康安率军击败廓尔喀入侵,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确立了金瓶掣签制度,规范了西藏活佛转世流程。此时的清朝疆域达到顶峰,北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至葱岭,东至库页岛,总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统一国家。

经济上,乾隆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持续发展:江南地区的水稻产量大幅提高,湖广地区成为“天下粮仓”;景德镇的瓷器、苏杭的丝绸、佛山的铁器等手工业产品闻名全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进一步发展;北京、南京、苏州等城市商业繁荣,出现了晋商、徽商等大型商帮。文化上,乾隆帝组织编纂了《四库全书》,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收录典籍3461种,保存了大量文化遗产,但在编书过程中,他也借机销毁了大量被认为“违碍”的书籍,对文化造成一定破坏。

然而,乾隆朝的鼎盛之下潜藏着深刻的危机。乾隆晚年好大喜功,多次发动对外战争,耗费了大量国力;六下江南,奢靡无度,加重了百姓负担;重用和珅等贪官,导致吏治腐败愈演愈烈,和珅被抄家时,家产折合白银达8亿两,相当于清政府15年的财政收入,民间流传“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俗语。同时,清朝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日益严格,仅保留广州十三行作为对外通商口岸,阻断了与世界的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

1796年,乾隆帝禅位给嘉庆帝颙琰,清朝开始由盛转衰。嘉庆帝亲政后,虽迅速处死和珅,整顿吏治,但积弊已深,难以扭转王朝下滑的趋势。此时,国内阶级矛盾激化,1796年至1804年,川楚陕地区爆发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清政府耗费白银2亿两,历时9年才将起义镇压下去,国力进一步受损。1813年,天理教起义军甚至攻入紫禁城,虽最终失败,却暴露了清朝统治的腐朽无能。

19世纪中叶,清朝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首先是内部的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政权,随后率军北上,1853年定都天京(今南京)。太平天国提出“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平均分配土地,得到了广大农民的响应,势力迅速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控制了清朝的半壁江山。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不得不依靠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地方武装,这些武装的崛起,削弱了中央集权,改变了清朝的权力结构。1864年,天京被清军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但这场持续14年的起义,给清朝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江南地区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与此同时,西方列强的侵略接踵而至。1840年,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装备落后,指挥失当,屡战屡败。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赔偿白银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等五处通商口岸,协定关税。此后,美国、法国等列强接踵而至,先后与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年至1860年,英、法两国为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园内大量珍贵文物被洗劫一空。清政府被迫与英、法、俄等国签订《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偿巨额白银,增开天津等通商口岸。沙俄趁机强迫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最大的受益者。

面对内忧外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开明官员意识到,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才能实现“自强”“求富”,维护清朝的统治。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了一场为期30余年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仿制西式武器;创办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等,以解决军事工业的资金、燃料和运输问题;建立新式海军,组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其中北洋水师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海军舰队;创办新式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

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增强了清军的战斗力,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由于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只学习西方的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的根本,加上官僚腐败、管理落后等问题,洋务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在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甲午战争的惨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震动。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也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此后,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租借旅顺、大连,英国租借九龙、威海卫,法国租借广州湾,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挺身而出,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变法图强。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变法期间,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改革诏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裁汰冗官,设立新式机构;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工商业;废除八股取士,创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训练新式陆军海军等。

然而,戊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并杀害了谭嗣同、杨锐等“戊戌六君子”,废除了大部分变法诏令,戊戌变法仅持续103天便宣告失败。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社会的矛盾进一步激化。19世纪末,山东、直隶等地爆发了义和团运动,起初以“反清复明”为口号,后来转为“扶清灭洋”,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义和团的成员多为农民、手工业者,他们手持大刀、长矛等原始武器,攻打外国教堂,破坏铁路、电报线,给列强在华势力造成了一定打击。

列强对义和团运动极为恐慌,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与清军在天津、北京等地奋起抵抗,但由于武器落后、组织涣散,最终失败。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量文物古迹遭到破坏,颐和园的珍宝被洗劫一空。1901年,清政府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规定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各国在铁路沿线驻兵等。《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彻底失去了民心。

为了维护统治,清政府在20世纪初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新政”的内容与洋务运动相似,包括编练新军、发展工商业、废除科举制度等,但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预备立宪”则是一场骗局,1911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立宪派也对清政府彻底失望。

在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下,资产阶级革命派逐渐成为推翻清朝的主要力量。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此后,革命派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十余次武装起义,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极大地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唤醒了民众的革命意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湖北新军的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迅速占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的胜利,得到了全国各省的响应,短短一个月内,全国有14个省宣布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紧急起用袁世凯,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率军镇压革命。袁世凯手握北洋新军,一面逼迫清政府交出权力,一面与革命党人谈判。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的政体。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革命党人被迫妥协,同意如果袁世凯能迫使清帝退位,就推举他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宣布退位。至此,统治中国276年的清朝正式灭亡,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也随之终结。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历史影响深远而复杂。在其统治的三百年间,它完成了对中国疆域的最终奠定,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将满、汉、蒙、回、藏等多个民族纳入统一的国家体系中,为现代中国的疆域和民族构成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数量大幅增长,至道光年间突破4亿,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文化上,清朝编纂了大量典籍,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京剧等艺术形式在这一时期形成并发展成熟。

然而,清朝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列强的多次侵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留下了百年屈辱的历史记忆。同时,清朝的腐朽统治和民族压迫政策,也加剧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覆灭。

总的来说,清朝的历史是中国从传统封建王朝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它的兴衰历程,既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辉煌与局限,也揭示了一个国家只有开放包容、与时俱进,才能在世界浪潮中立足。清朝的灭亡,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时代的结束,也为中国人民探索新的救国道路开辟了道路,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上一章 明朝:靖难之役与永乐盛世的兴衰 卫疆最新章节 下一章 鸦片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