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晚金之熹回到家,却收到了贺峻霖发来的邮件。
邮件里没有继续白天的争吵,而是附上了一份他重新梳理过的、更为详尽的补充协议草案,并就几个关键争议点,从法律和行业实践双重视角做了冷静的分析和妥协建议。
邮件的结尾,他写道。
“金律师,白天的讨论很激烈,但也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了问题的核心。或许我们可以暂时放下立场,寻求一个对各方都更公平、更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期待您的意见。”
专业,冷静,并且展现出了寻求合作的诚意。
金之熹有些意外,仔细阅读了贺峻霖的草案,发现确实比白天的方案合理了许多,甚至考虑到了几个她之前忽略的风险点。
金之熹不得不承认,抛开白天的争执,贺峻霖的专业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顶尖的。
她回复了邮件,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
一来二去,两人在邮件里进行了一场高效而专业的对话,竟然很快达成了一份双方都满意的补充协议。
第二天,当这份完善的协议摆在双方公司高层面前时,问题迎刃而解。
金之熹和贺峻霖在会议室再次见面,彼此心照不宣地交换了一个眼神,那里面没有了剑拔弩张,反而多了一丝棋逢对手的欣赏和默契。
会后,贺峻霖主动走到金之熹面前,不再是会议上那个寸土必争的合作伙伴,而是带着他特有的、温和中带着点疏离感的笑容。
贺峻霖.“金律师,合作愉快。下次有机会,希望能不是在谈判桌上交流。”
金之熹也难得地露出了一个真心的微笑。
金之熹.“贺先生过奖了,你的专业能力也让我印象深刻,下次…或许可以一起喝杯咖啡。”
一场原本可能两败俱伤的纠纷,反而成了拉近两人距离的契机。
他们发现,在针锋相对的表象之下,彼此对专业的执着、对规则的尊重、以及寻求最优解的思维方式,竟有着惊人的相似。
这种建立在智识碰撞基础上的相互认可,比单纯的外貌吸引或性格投缘,来得更为深刻和稳固。
暧昧的气息,在邮件往来和那杯尚未兑现的咖啡约定中,悄然升级。
城市的夜晚,灯火阑珊。
祝昭懿在安静的公寓里对着手机屏幕心绪不宁;
钟叙恩在回程的车上反复看着相机里那张模糊的、被宋亚轩拉住的照片;
金之熹则坐在书房里,看着电脑屏幕上与贺峻霖高效的邮件往来,嘴角带着一丝自己都未察觉的笑意。
祝昭懿在家闭关了一周,试图用高强度的工作麻痹自己,效果却并不理想,新剧本的大纲写写删删,始终无法让她满意。
平板电脑的文档旁边,总是会不合时宜地跳出微信消息提醒,那个熟悉的头像像是有魔力,总能轻易打断她的思路。
就在她准备考虑要不要换个地方待着闭关时,手机响了,来电显示是丁程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