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在专业课、公共课与偶尔泛起的小波澜中平稳度过。
随着寒假的结束,第二学期伊始,22播本的同学们发现,教室里的某个座位,偶尔会空着。
起初并不明显,只是某天《新闻学概论》课上,贺峻霖的座位是空的。
下课时,学习委员随口问了一句他旁边的室友:
女配角“贺峻霖今天没来?”
室友点点头:
男配角“嗯,好像有个外务活动,跟王老师请过假了。”
大家表示理解,毕竟他的身份特殊,有工作安排并不意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缺席变得稍显频繁。
有时是一整天,有时是错过上午的课下午又匆匆赶来,背上还带着风尘仆仆的气息。
课堂间隙,偶尔能听到同学间低语。
男配角“贺峻霖又没来啊?”
女配角“好像是去录那个新的综艺了,飞行嘉宾。”
男配角“哎,感觉他好忙,这样功课跟得上吗?”
女配角“不知道啊,不过看他每次回来都立刻借笔记,应该挺拼的。”
林叙栀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有时她下午来到教室,会看到贺峻霖已经坐在位置上,正低头快速翻阅着上午的课程笔记,神情专注,偶尔会低声向旁边的同学询问一两个细节。
他的存在感有时很强——当他带着些许疲惫却仍努力集中精神听讲时;有时又很淡——当他匆匆离去,座位空置时。
一次,《播音创作基础》的小课练习,老师要求两人一组进行新闻播报的配合训练。
恰巧轮到林叙栀和刚返校不久的贺峻霖一组。
两人走到练习区域,贺峻霖率先开口,语气带着恰当的礼貌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歉意:
贺峻霖“不好意思,我刚回来,课程进度可能有点落下了,麻烦多担待。”
林叙栀摇摇头,语气平和:
林叙栀“没关系,我们抓紧时间对一下稿子就好。重点是情绪衔接和气息配合。”
贺峻霖“好。”
贺峻霖点头,立刻投入状态。
练习过程高效而专注。
林叙栀发现,尽管他可能缺了些课,但专业底子非常扎实,悟性也高,稍一点拨就能立刻理解并调整状态。
中间休息时,贺峻霖拿出手机看了眼时间,微微蹙了下眉。
林叙栀看在眼里,轻声问:
林叙栀“等下还有安排?”
贺峻霖“嗯,晚上还有个拍摄,需要提前一点走。”
他收起手机,语气平静,听不出太多情绪,只是陈述事实。
林叙栀“那我们把最后一段再过一遍,重点放在你的尾句处理和我的接入时机上。”
林叙栀没有多问,直接将话题拉回专业练习。
贺峻霖“好,谢谢。”
贺峻霖看了她一眼,眼神里闪过一丝感谢,随即再次专注到稿子上。
他们的配合练习顺利完成,得到了老师的肯定。
下课后,贺峻霖简单道别后便匆匆离开。
夏蕊凑过来,小声对林叙栀说:
夏蕊“感觉他也挺不容易的,两边跑。”
林叙栀望着那个迅速消失在走廊尽头的身影,淡淡地说:
林叙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也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林叙栀"能在忙碌中坚持完成课业,本身就需要很强的毅力。"
林叙栀"他的专业态度,是认真的。”
她的评价依旧客观,不带过多同情,而是基于观察到的事实给予认可。
春去夏来,蝉鸣渐起。
课程逐渐进入尾声,考试周的压力笼罩下来。
图书馆和自习室常常座无虚席。
贺峻霖出现在校园里的时间明显增多了。
他几乎推掉了所有非必要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复习中。
时常能看到他在图书馆角落埋头书写,或是戴着耳机在湖边轻声背诵知识点。
那份专注和刻苦,与其他备战期末的同学并无二致。
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预示着大一学年的正式落幕。
同学们欢呼着冲出考场,互相讨论着假期的计划。
林叙栀整理好文具,走出考场,正好看到贺峻霖也刚从隔壁教室出来,他正低头看着手机,似乎在确认行程,脸上带着一丝卸下重担后的轻松,但眉宇间还有着挥之不去的疲惫。
他抬起头,目光与林叙栀相遇。
这一次,他率先微微颔首,嘴角牵起一个很浅的、却比以往显得更轻松些的笑容。
林叙栀也礼貌地回以点头示意。
没有对话,交错而过。
大一这一年,对于贺峻霖而言,无疑是在学业与工作的平衡木上步履匆匆的一年。
课堂的座位时满时空,但他努力留下的足迹清晰可见。
对于林叙栀和其他的同学而言,这一年则更显平稳,专注于学术上的探索与积累。
校园里的梧桐树叶变得越发茂盛,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斑驳的光点。
第一个学年的结束,意味着一段旅程的暂歇,也预示着新的篇章将在秋日继续书写。
他们各自带着这一年的收获与思考,走向短暂的假期,也走向未来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