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典礼主持的任务,像一条温柔的丝线,将两颗因忙碌而短暂疏远的心,再次牵系到一起。
在图书馆那个熟悉的老位置,林叙栀和贺峻霖再次相对而坐。
中间隔着的仿佛不是一张桌子,而是大半年略显生疏的时光。
起初,气氛有些微妙的客套和谨慎。
讨论流程、核对串词,一切都公事公办,高效却缺少了从前那种自然而然的火花。
林叙栀“这里,介绍优秀毕业生代表的部分,节奏可以再放慢一点,突出庄重感。”
林叙栀指着稿子。
贺峻霖“嗯,同意。背景音乐也可以换成交响乐版本的那首《凤凰花开的路口》,更契合情绪。”
贺峻霖补充道。
对话精准却简短。
转折发生在一场关于毕业生节目审核的会议上。
他们需要确定典礼上穿插的表演节目。
其中一个节目是来自校园乐队的一首原创歌曲,歌词青涩却真挚,旋律充满朝气。
当音乐响起时,两人都不由自主地跟着轻轻哼唱起来——那是他们大一迎新晚会上也曾回荡过的旋律。
贺峻霖忽然笑着看向林叙栀:
贺峻霖“记得吗?大一那会儿,我们还讨论过这首歌的歌词写得像不像小学生作文。”
林叙栀也忍不住笑了,紧绷的神情松弛下来:
林叙栀“记得。但现在听起来,反而觉得这种直白的真诚最打动人。”
贺峻霖“是啊,”
贺峻霖感慨,
贺峻霖“四年,好像一下就过去了。”
共同的回忆瞬间打破了那层薄冰,气氛变得活络起来。
他们开始像以前一样,热烈地讨论哪个节目更能引发共鸣,哪个环节需要怎样的情绪铺垫。
那种熟悉的、基于专业和相互理解的默契,又回来了。
毕业典礼当天,偌大的体育馆座无虚席。
林叙栀一袭香槟色长礼服,优雅知性;贺峻霖穿着笔挺的深色西装,俊朗挺拔。
他们站在舞台中央,既是告别者,也是引路人。
他们的主持近乎完美。
庄重时能压得住场,温情时能引人落泪,介绍到那个校园乐队时,贺峻霖甚至即兴调侃了一句:
贺峻霖“这首歌告诉我们,梦想有时候起点可能像小学生作文,但坚持写下去,就能谱成毕业季最动人的乐章。”
引得台下会心大笑和热烈掌声。林叙栀在一旁看着他,眼神里带着笑意和认可。
当最后一个节目——全体毕业生大合唱《再见》响起时,巨大的悲伤和不舍笼罩了全场。
许多人都红了眼眶。林叙栀和贺峻霖站在侧幕,看着台下那片熟悉的、即将各奔东西的青春海洋,也忍不住心潮澎湃。
贺峻霖“终于……要结束了。”
贺峻霖轻声说,语气复杂。
林叙栀“嗯,结束了。”
林叙栀望着台下,目光悠远。
贺峻霖忽然转过头,很认真地看着她:
贺峻霖“林叙栀,这四年,能和你做同学,能做搭档,真的很高兴。”
林叙栀迎上他的目光,同样认真地回答:
林叙栀“我也是,贺峻霖。很高兴认识你。”
典礼结束后,是疯狂的拍照时间。校园里每一个角落都挤满了穿着学士服的身影,试图用镜头定格最后的青春。
林叙栀正和室友们笑着拍照,贺峻霖穿过人群走了过来。
他看起来有点不好意思,摸了摸鼻子,对林叙栀说:
贺峻霖“那个……林同学,能不能……单独合张影?算是……给我们大学四年的合作留个纪念。”
他顿了顿,又飞快地补充了一句,
贺峻霖“夏蕊她们可以帮我们拍。”
夏蕊和其他室友立刻发出起哄的嘘声,但都笑着接过贺峻霖的手机。
林叙栀看着眼前这个似乎比在万千镜头前还紧张的男生,忽然笑了,落落大方地点头:
林叙栀“好。”
他们找了一处有爬墙虎的红墙做背景。两人并肩站着,中间隔着一点礼貌的距离。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他们身上投下斑驳的光点。
夏蕊“靠近一点嘛!显得生分!”
夏蕊在后面指挥。
贺峻霖犹豫了一下,稍稍向林叙栀靠近了一点。林叙栀也微微侧身。
夏蕊“准备好啦!三、二、一!”
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
贺峻霖忽然抬起手,比了一个他招牌式的、略显搞怪的“剪刀手”,放在林叙栀的学士帽旁;而林叙栀则被他的动作逗得猝不及防,转过头看着他,露出了一个无比自然、甚至带着点嗔怪意味的灿烂笑容。
“咔嚓——”
时光,就在这一瞬间,被永远地定格。
照片里,阳光正好,青春正盛,一个搞怪,一个笑靥如花,背后是古老的校园红墙。
那是他们大学四年最轻松、最真实、也最美好的模样。
毕业季的喧嚣渐渐散去。同学们纷纷离校,奔向天南地北。
林叙栀也回到了家,面对着人生的选择题:是去读研,还是工作?
她收到了本校的录取通知书,那是她曾经梦寐以求的。
但不知为何,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
她开始思考读研的意义是什么?
是为了更高的学历,还是为了逃避进入社会的迷茫?
她发现自己对纯粹的学术研究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烈的热情。
一天晚上,她偶然点开了时代少年团近期一场演唱会的视频。
舞台上,贺峻霖和他的队友们光芒四射,汗水与笑容齐飞,台下的观众欢呼雀跃,整个场馆充斥着一种极致的、鲜活的生命力。
那种纯粹的快乐和青春的能量,透过屏幕深深感染了她。
她忽然想起金声奖决赛舞台上的自己,想起毕业典礼上掌控全场的感觉——那是站在人群中央,用声音和情感去影响他人、与他人共鸣的快乐。
她意识到,学历的提升固然重要,但追寻内心的热爱和当下的快乐,或许才是更重要的事。
人生不是轨道,而是一片旷野。
她不想那么早就把自己局限在书斋里。
她想起了贺峻霖曾经问她的那个问题,以及她回答的那个关于“何老师”的梦想。
那个梦想,似乎更需要广阔的舞台和真实的碰撞去浇灌。
几天后,她郑重地拜访了那位为她争取保研名额、对她寄予厚望的专业老师。
林叙栀“老师,非常非常感谢您的栽培和厚爱。”
她深深鞠躬,
林叙栀“但是,我可能要让您失望了。我思考了很久,决定放弃读研。”
老师很是惊讶和惋惜:
王老师“叙栀,你是很有学术潜力的孩子,为什么?”
林叙栀目光坚定,说出了自己思考已久的想法:
林叙栀“老师,我觉得人生的路不止一条。”
林叙栀“读研很好,但现在的我,更想先去广阔的天地里实践,去感受,去积累。”
林叙栀“我想尝试去做那种能连接更多人、传递更多温度和力量的主持工作。”
林叙栀“就像您常说的,主持人最终还是要扎根于生活。”
林叙栀“人一共就活三万多天,我想先去寻找真正让我感到快乐和热血的事情。”
老师看着她清澈而坚定的眼神,沉默了许久,最终叹了口气,拍了拍她的肩膀:
王老师“唉,虽然可惜,但你说得对。”
王老师“人生的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遵从内心很重要。”
王老师“你是个有想法的孩子,无论选择哪条路,老师都相信你能走得很好。以后常回学校看看。”
离开老师办公室,林叙栀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明朗。
未来的路或许充满未知,但这是她自己选择的道路。
回到家,她整理着大学四年的物品,看到了那张和贺峻霖单独的毕业照。
照片上自己那个毫无防备的、灿烂的笑容,和贺峻霖搞怪的剪刀手,让她再次笑出声来。
她拿起照片,仔细地看着。
忽然,一个念头闯入她的脑海:
未来的某一天,她是否真的能成为像何老师那样,温柔又有力量的主持人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她用未来的每一步去书写。
而照片上的另一个人,那个和她一起经历过竞争、合作、疏远又重逢的少年,此刻或许正在另一个舞台上闪闪发光。
他们就像两颗星星,曾在同一片星空下交汇,发出过格外明亮的光芒,然后又将沿着各自的轨道,继续运行。
但那段共同闪耀的时光,和那张定格了最美瞬间的照片,将会被永远珍藏。
大学毕业,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另一段更加精彩的人生序幕,正缓缓拉开。
林叙栀将照片小心地放回桌面,目光投向窗外湛蓝的天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