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对“时浅”的深刻理解和想要完美诠释她的强烈决心,林叙栀投入了电影开拍前紧张的表演培训中。
训练地点安排在陈导工作室一间僻静的排练室里,指导老师是陈导特意请来的、经验丰富的表演导师孙老师。
第一天走进排练室,林叙栀的心情依旧是忐忑大于兴奋。
面对完全陌生的领域,她习惯性地拿出了学生时代的态度——认真、专注,甚至带着一丝敬畏。
孙老师首先并没有让她直接接触剧本片段,而是进行了一系列解放天性和感知训练。
从最简单的无实物表演,到情绪记忆调动,再到即兴的情景反应。
最初的练习,林叙栀显得有些放不开,肢体僵硬,表情也带着明显的“演”的痕迹,总是下意识地去思考“对不对”、“标不标准”。
孙老师看在眼里,并不急于纠正,只是不断地引导:
孙老师“忘掉镜头,忘掉技巧,先去感受。感受你手里的‘杯子’的温度,感受你‘听到坏消息’时心脏骤然收缩的感觉……”
林叙栀的学习能力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或许缺乏技巧,但她拥有极强的观察力、共情力和一种罕见的“沉浸式”学习能力。
她不会盲目模仿,而是仔细聆听老师的每一句指导,然后闭上眼睛,努力在自己的情感记忆库里寻找相似的体验,再尝试将它外化。
一次“失去最重要的人”的情绪练习中,孙老师只是描述了一个场景。
其他学员可能还在酝酿眼泪或设计动作时,林叙栀却只是静静地坐在角落,低着头,肩膀微微垮下,手指无意识地蜷缩在一起,仿佛在极力压抑着什么。
她没有哭,甚至没有太大的动作,但那种从内而外散发出的、巨大的悲伤和空洞感,却瞬间感染了排练室里的每一个人。
孙老师叫停后,惊讶地看着她:
孙老师“叙栀,你刚才……在想什么?”
林叙栀抬起眼,眼眶有些红,但眼神依旧清澈,她老实回答:
林叙栀“我想起了我外婆去世的时候……那时候就是这种感觉,不是嚎啕大哭,而是觉得心里空了一大块,整个世界都变得特别安静。”
孙老师眼中闪过极大的赞赏:
孙老师“对!就是这样!表演很多时候不是‘做’出来的,是‘找’到的!你找到那种真实的感受,然后让它自然流露出来,这就比任何技巧都珍贵!”
这次成功的体验极大地鼓励了林叙栀。
她开始变得更加自信,也更敢于打开自己去尝试和探索。
她真的很有天赋。
这种天赋不在于瞬间的爆发力,而在于一种细腻的、内省的、强大的共情和转化能力。
她似乎不需要老师过多地解释理论,就能在不断的练习和摸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最舒服也最有效的表达方式。
她习惯做大量的笔记,将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感悟详细记录下来,课后反复琢磨,甚至自己会设计不同的小练习来巩固。
几天后,开始接触剧本片段。
当林叙栀穿上简单的戏服,站在排练室中央,说出时浅的第一句台词时,前来探班的陈导和吴编都微微怔住了。
眼前的女孩,眼神里的光芒收敛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符合时浅身份的、得体的淡然,但那淡然底下,又能让人隐约窥见一丝被压抑的波澜。
她念台词的节奏并不戏剧化,甚至有些平淡,却恰恰符合时浅“内心汹涌表面平静”的特质。
一段时浅独自弹琴,内心挣扎的戏份。
林叙栀没有夸张的肢体动作,只是坐在道具钢琴前,手指虚按在琴键上,背影挺拔却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孤寂。
镜头推近她的面部特写(孙老师用手机模拟),她的眼神从最初的麻木,到闪过一丝痛苦,再到最后凝聚起一点点微弱的、不甘屈服的光亮……整个过程细腻至极,全凭眼神和极其细微的面部肌肉变化完成。
孙老师“咔!”
孙老师忍不住喊了一声,语气激动
孙老师“太好了!叙栀!就是这个感觉!时浅的魂被你抓住了!”
站在一旁的陈导和吴编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难以置信的惊喜。
吴老师“老陈,你这眼光……我真服了。”
吴编低声感叹
吴老师“她这哪里像第一次演戏的人?对角色的消化能力和表现力,太惊人了。”
陈导嘴角含着满意的笑容,目光紧紧跟着排练场中那个因为得到肯定而微微脸红、却依旧努力保持专业态度的女孩,低声道:
陈导“是块璞玉,更重要的是,她自己会打磨自己。”
接下来的日子,林叙栀以惊人的速度吸收着一切养分。
她不仅完成孙老师布置的作业,还会主动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设计,和老师探讨哪种处理方式更好。
她不怕暴露自己的不足,总是虚心求教:
林叙栀“老师,这里我总觉得有点别扭,您看是不是我内心动机没找准?”
她的认真、努力、好学和那种不带功利心的纯粹投入,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排练室里,经常能看到她休息时还抱着剧本研读,或者对着镜子反复练习一个细微的表情。
她从不叫苦叫累,总是最早到、最晚走的那一个。
这种全身心投入的专注和不断进步的惊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见证者。
孙老师越来越喜欢这个一点就通、还极其刻苦的学生,倾囊相授。
陈导和吴编来的次数越来越多,有时甚至会加入讨论,给她提供更深入的视角。
连工作室的其他工作人员,都会被排练室里那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认真身影所打动,给她递水时都会不自觉放轻脚步,投去赞赏的目光。
林叙栀仿佛又回到了大学备考时期,心无旁骛,只有一个目标——理解时浅,成为时浅。
她享受着这种攻克难题、不断发现新自我的过程,整个人散发出一种沉静而耀眼的光彩。
她并不知道,自己这份对专业的敬畏和执着,以及飞速成长的惊艳,正像无形的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欣赏。
电影尚未开拍,但她已经用态度和潜力,征服了第一批至关重要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