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好一切,赵祯派人送常妈妈回了侯府,顺便给顾偃开送了一道口谕。
大意就是宁远侯夫人与宁远侯感情不和,两人当尽快和离。
顾偃开收到口谕时如何羞恼气愤不提,京中人却很快知道宫中多了一位怀有皇嗣的宸贵妃娘娘,入主柔仪殿,日常却都在福宁殿起居。
如此僭越,就算腹中怀着官家唯一的子嗣,也有头铁的谏官上奏指出不妥,却都被帝王推了回去。
次数一多,官家发几次火,大家就知道了,官家显然极为爱重那位娘娘,且那位娘娘没有插手朝政,也就没几个人再敢有意见了。
除了顾偃开。
他每日上朝都觉得战战兢兢,一方面难以面对上首帝王亲自出手给他戴了一顶绿帽子的事,一方面又为侯府未来胆战心惊——谁知道帝王会不会为了抹去自己君夺臣妻的丑闻,选择让宁远侯府永远消失呢?
好在后来常妈妈回来了,正院里一群白氏的婢仆带着烨哥儿安安静静地过起了日子。
顾偃开松了一口气。
烨哥儿还在顾家,就说明官家没有对宁远侯府下手的意思,毕竟烨哥儿也是白氏的孩子,和白氏肚子里的皇嗣是同母兄弟。
与皇家的事比起来,宁远侯府悄然消失了一位侯夫人的消息显然不够劲爆,京中众人很少花时间和心力去关注,于是传着传着,就变成了宁远侯夫人已然去世。
白若璇知道这个流言时哭笑不得,赵祯还想辟谣,却被白若璇按住。
他一出手辟谣,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么?明摆着告诉别人白氏的“消失”有问题了。
京中其他人不在意,宁远侯府里的其他人百思不得其解。
白氏先前活得好好的,怀着孕还能三言两语把四房五房的人撅出去,怎么就突然死了呢?
——顾偃开根本不想把自己被白氏和官家戴了一顶绿帽子的事传扬出去,连亲兄弟都没告诉。
四房五房的人探究了一阵子,没找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只好默认白氏去世,别人问起来也这么说,导致京中人愈加确定白氏故去,虽然疑惑侯府怎么不办丧事,但那是侯府自己的事,外人也不好多说什么。
没过多久,许是为了安慰自己受挫的自尊心,顾偃开同意了东昌侯府提出的把大秦氏的妹妹小秦氏嫁过来照顾煜哥儿的提议,只是碍于宫中那位“前妻”,婚仪并未大办,小秦氏就这么简陋地嫁入宁远侯府。
在此期间,白若璇生下了此世第一个实际意义上自己的孩子。
一个粉雕玉琢的女孩。
她出生当日,激动不已的赵祯就加封她为仪嘉公主,食邑六百户。
食邑!
本朝还没有公主出生加食邑的先例,官家力排众议给刚出生的女儿加食邑,无异于昭告天下他有多喜爱这个女儿。
不少官员感同身受。虽然不是儿子,但仪嘉公主也是官家膝下唯一的孩子,官家三十多岁才得了这么一个宝贝女儿,能不疼宠到心底里去吗。
幸好不是皇子。
不知道多少宗室心里松了一口气。
那些在宸贵妃怀胎期间天天暗地里给三清佛祖上香,希望保佑宸贵妃生出个女儿的人喜得又去庙里或观中还愿。
官家没儿子,宗室就又有希望了。
但这些人中不包括赵宗全一家。
赵宗全少年时曾被无子的官家召进宫中抚养过一阵,因此是诸多有意皇位的宗室子弟的眼中钉。在那些宗室子弟为过继官家之事汲汲营营时,赵宗全却低调地上书,请求官家将他放出去做个外官。
他看得很清楚,官家如今对宸贵妃一心一意,宸贵妃又不是不能生,官家也没老迈,迟早有一天,官家会有自己的亲生儿子,到时候,他们这些曾经和官家亲子抢皇位的宗室子弟不就都成了官家的眼中钉、新太子的绊脚石?
赵祯看着那封情真意切的奏折沉默半晌,还是批了个“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