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月上小学那年,林晚月的工作室接到了一个跨界合作邀请——为一家天文馆设计主题展区。她抱着图纸回家时,刚好赶上蒲熠星接念月放学,小姑娘背着书包冲进家门,看到桌上的星图,立刻凑过来:“妈妈,这是要画星星吗?”
“是呀,”林晚月把女儿抱到腿上,指着图纸上的星座图案,“以后会有很多小朋友来这里看星星,妈妈想把我们一起看过的星空都画进去。”
蒲熠星放下书包,凑过来看图纸,指尖点在猎户座的位置:“这里可以加个互动装置,比如按下按钮就能听到星座故事,我可以帮忙写解说词。”
一家三口的“星空项目”就这样启动了。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念月做完作业,就搬个小凳子坐在书桌旁,看着爸爸妈妈一起改图纸、写文案。她会把自己画的星星贴纸贴在图纸空白处,奶声奶气地说:“要把小熊座画得可爱一点,这样小朋友才喜欢。”
天文馆展区开放那天,念月穿着新裙子,拉着爸爸妈妈的手跑进展区。当看到自己画的小熊座贴纸被放大印在墙面角落,她兴奋地跳起来:“妈妈你看!是我的星星!”
展区里挤满了参观的人,有小朋友指着星空投影问家长“那是什么星座”,也有情侣站在互动屏前一起听星座故事。蒲熠星牵着林晚月的手,看着眼前的场景,轻声说:“以前总觉得,逻辑是冰冷的线条;现在才发现,当逻辑里装满了爱,就能画出最温暖的画面。”
林晚月笑着点头,转头看向不远处的念月——小姑娘正踮着脚,给旁边的小朋友讲“小熊座的故事”,虽然有些情节是她自己编的,却讲得格外认真。
那年冬天,古镇下了场大雪。蒲熠星突然提议:“我们再去一次古镇吧,带念月看看雪后的灯笼。”
一家三口再次来到温泉民宿,院子里的秋千积了层薄雪,老板夫妇特意给念月准备了小雪地靴。傍晚时分,他们沿着河边散步,红灯笼映着白雪,像一幅水墨画。念月跑在前面,突然停下脚步,指着天空说:“爸爸妈妈,你们看!星星和雪一起亮!”
蒲熠星蹲下来,把女儿抱进怀里,林晚月靠在他身边,三人一起抬头看星空。雪花轻轻落在脸上,月光洒在雪地上,远处传来零星的鞭炮声,时光好像又回到了他们第一次来古镇的夜晚,却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温暖。
念月上初中那年,开始对写作产生兴趣。有天晚上,她拿着自己写的短文敲开爸爸妈妈的房门:“我想写一个关于星星和月亮的故事,你们能帮我看看吗?”
蒲熠星和林晚月坐在女儿身边,认真读着短文。故事里,有个叫“小星”的女孩,和叫“小月”的妈妈,还有会讲星座故事的爸爸,他们一起在古镇看雪,一起在天文馆看星星。
“写得真好,”林晚月摸了摸女儿的头,眼眶有点发热,“这是我们的故事呀。”
念月不好意思地笑了:“我想把我们的故事写下来,以后等我长大了,还能记得这些日子。”
那天晚上,蒲熠星坐在书桌前,翻出了自己当年写的第一本故事稿,封面已经有些泛黄,上面还留着林晚月画的小月亮。他忽然想起第一次在分享会上遇到林晚月的场景,想起她紧张地攥着演讲稿的样子,想起他们在古镇石桥上的相遇,想起念月出生时皱巴巴的小脸……所有的片段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闪过,最终汇成一条温柔的线,把他们的岁月紧紧串在一起。
林晚月端着热牛奶走进来,看到他手里的旧稿,笑着说:“在回忆以前的事呀?”
“嗯,”蒲熠星接过牛奶,拉着她坐在身边,“想起第一次见你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我们会有这么多故事。”
林晚月靠在他肩上,看向窗外的月亮:“以后还会有更多故事的,等念月考上大学,我们就去环游世界,去看北极的极光,去看海边的日出,把没去过的地方都走一遍。”
蒲熠星点头,握住她的手:“好,都听你的。不管去哪里,只要和你在一起,就是最好的故事。”
那天晚上,月光依旧明亮,透过窗帘照在书桌上,落在旧稿和新写的故事上。念月房间的灯还亮着,隐约能听到她翻书的声音。这个家里,有故事,有温暖,有彼此,还有永远不会褪色的月光和星光。
他们的故事,从来都不是童话里的结局,而是日复一日的陪伴,是年复一年的相守,是月光撞进逻辑线后,开出的最长久、最温暖的花。而这朵花,还会继续开下去,在每一个星月夜,在每一段属于他们的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