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月高三那年,家里的灯光总比平时亮得更久。每天晚上,林晚月会在书房放一杯温牛奶,蒲熠星则陪着女儿在客厅刷题,偶尔帮她分析数学题里的逻辑陷阱——他总说“解题和写故事一样,找到线索就不难”。
开春的一个周末,念月难得歇半天,拉着爸妈去天文馆。展区里的星空投影依旧明亮,当年她贴的小熊座贴纸被细心地保留着,边角虽有些磨损,却成了许多小朋友打卡的“秘密角落”。念月站在贴纸前,忽然说:“以后我想考天文系,继续和星星打交道。”
林晚月蹲下来,帮女儿理了理刘海:“只要是你喜欢的,爸爸妈妈都支持。”蒲熠星则拿出手机,拍下女儿和小熊座贴纸的合影,照片里,念月的眼睛亮得像星星,和当年第一次来这里时一模一样。
高考结束那天,蒲熠星特意推掉了所有工作,一家三口去吃了念月最爱的火锅。念月举着果汁杯:“等我拿到录取通知书,咱们再去古镇好不好?我想再听爸爸吹一次笛。”
“好。”蒲熠星笑着点头,眼底满是欣慰——那个曾经需要他扶着秋千的小姑娘,已经长成了能独自奔向远方的少年。
八月底,念月收到了天文系的录取通知书。他们如约再赴古镇,还是住那家温泉民宿。院子里的秋千翻新过,老板笑着说:“知道你们会来,特意修的,就等小丫头再坐一次。”
傍晚,蒲熠星又拿出那支竹笛,站在石桥上吹奏。笛声穿过飘着桂花香的晚风,落在河边的石阶上,林晚月牵着念月的手站在桥下,看着桥上的身影,忽然想起多年前的那个夜晚——也是这样的月色,也是这样的笛声,只是如今身边多了个并肩的女儿。
念月靠在林晚月肩上,轻声说:“妈妈,我以后想把天文台的故事写下来,就像爸爸写我们的故事一样。”
“会的,”林晚月摸了摸女儿的头发,“你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送念月去大学报到那天,蒲熠星帮女儿整理好宿舍,又反复叮嘱“天冷要加衣”“别总熬夜看星星”,念月笑着抱了抱他:“爸,我都长大了,你和妈妈也要多出去玩玩,别总惦记我。”
返程的车上,林晚月看着窗外倒退的风景,忽然有些感慨:“好像昨天还在给她换尿布,今天就送她去大学了。”
蒲熠星握住她的手,指了指天上的云:“她只是去追自己的星星了,我们还有很多属于我们的时光。”
从那以后,林晚月的工作室多了个“星空系列”设计,她把念月在学校拍的星空照片,做成了一幅幅插画;蒲熠星则开始写一本新的散文集,书名暂定《月光下的成长笔记》,里面记满了念月从小到大的趣事,也写了他和林晚月这些年的相守。
有次念月放假回家,翻到爸爸的手稿,看到里面写着“第一次抱念月时,她的小手攥着我的手指,那时候突然明白,所谓幸福,就是有了软肋,也有了铠甲”,眼眶突然红了。她悄悄在稿纸上画了个小月亮,旁边写着“爸爸,我也有了想守护的星星”。
那年冬天,念月带着男朋友回家。小伙子是同系的同学,说话时会紧张地攥着衣角,却认真地对蒲熠星和林晚月说:“我会陪念月一起看星星,也会像你们守护她一样,守护她的梦想。”
晚饭时,念月笑着说:“以后我们四个可以一起去古镇,看雪后的灯笼,听爸爸吹笛。”
蒲熠星看向林晚月,两人相视一笑。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桌上的菜盘里,也落在每个人的脸上。原来幸福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模样,它会随着时光慢慢生长,从两个人的相遇,到三口之家的温暖,再到新的故事加入,像一条永远流淌的河,带着月光和星光,奔向更远的远方。
后来,蒲熠星的《月光下的成长笔记》出版了,封面是林晚月设计的——画面上,石桥边站着两对身影,一对是年轻的他和她,一对是并肩的念月和男孩,天上的月亮依旧明亮,星星却比以前更密了些。
签售会上,有读者问:“蒲老师,您觉得最好的故事是什么样的?”
蒲熠星抬头看向台下的林晚月,笑着说:“最好的故事,不是有多么波澜壮阔的情节,而是能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能和爱的人一起,把每一个星月夜,都写成属于自己的回忆。”
台下的林晚月轻轻点头,眼里映着灯光,像藏着一整个星空。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在古镇的石桥上,在天文馆的星空下,在每一个有月光、有彼此的日子里,永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