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话:
基本上是排除法是相通的。
但历史选择题往往有一个通病,就是排除掉两个,还有两个,我称之为双坑法。
双坑在于真正的本质,重点是who,不要脱离材料。
例题讲的透彻,包你看懂。
除此之外,还有特定情景下,固定答案。
比如古代常见的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权臣当政,任何一种出现在材料中,那选项会出现一个混淆选项。
A.皇权衰弱
B君权强化的产物/皇权异化
你觉得当出现这三种情况,那就是皇帝没有实权,傀儡呗,所以大多数人会选A,只看到表象。
他们的权力来自哪里?皇帝给的。
宦官是皇帝身边的近侍,不是朝廷特定官员,这就好比明朝内阁,后期权力是相当大的,它也是非法定机构,准确来说都是君权强化的产物。
皇权异化,其实是在君权强化中出现了问题,它形容是比较贴切的,但选项有时不是最优解,所以君权强化的产物也可以解释的通。
——
例1.(2022年湖南高考)美国1787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宪法都确定了联邦制。美国参议院议席分配遵循各州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原则,但在德国联邦议会中普鲁士邦则拥有足够多的议席行使否决权。这一现象根植于两国
A.人民的自愿原则
B.各州/邦实力不同
C.建国路径的差异
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解析:
首先你肯定能排除A和B
如果你觉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就是一切,那你就没有把握重点。
那你为什么觉得是D呢,说明你思考了,但没到位。你觉得1783年美国独立,而1871年德意志帝国才成立,但你少了一个重要信息。
“but”之后是真理,这道题的重点在于普鲁士邦国为什么能拥有这么多的议席,这么大的权力,是因为人家普鲁士在帝国统一出了很大的力,所以它就能居于主导地位。
再来看看美国,它怎么独立的?华盛顿领导的,各州都出力了。
归根到底,就是成立国家的方式不同。
⭕答案C
——
例2.1.(2023 年海南高考)17世纪,欧洲贵族男性穿着华美、妆容精致,且以戴假发和编发辫为时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工业资产阶级引领服装潮流,男装简洁而实用。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科技进步提高生活水平
B.思想解放推动政治变革
C.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
D.社会变迁影响流行风尚
解析:
你一看到工业资产阶级,是不是立马联想到工业革命,然后又靠到了经济上,OK,C,写✍🏻。
A.C.生活水平包含吃的用的住的花的等,经济发展也是多方面的,一个服装简不简洁,怎么看出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了。你别说工业革命就是提高各方面了,但在材料中没说别的,那你这就叫过度推论思想,或者太过延伸。
D.一看就是大大的好。发现没,句子前后暗含对比,服装潮流就是一种社会风尚,联想到工业革命是正确的,它给社会带来了变迁,但不是往经济上靠。
⭕答案:D
——
不算是双坑,是易混淆性知识
例3.(2023年全国甲卷)有学者认为,巴黎公社工人制造了一个断裂,历史的连贯性步伐在这里戛然而止,它宣告了工人阶级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缔造一个新的世界。这里的断裂是指
A.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则被颠覆
B.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人们生活
C.空想社会主义的第一次尝试
D.封建保守势力复辟梦想破灭
解析:这题有人可能在C犹豫,那说明知识不牢固,第一次尝试是新和谐公社,英国的欧文,法国圣西门,傅立叶。
D.1875《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A.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