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室里的“回声”实验持续了数日。那种基于巡演创伤记忆的即兴碰撞,起初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自我审视的笨拙,但渐渐地,一种新的、更加内化的语言开始形成。它不再仅仅是愤怒的嘶吼或脆弱的呜咽,而是将疲惫、疏离、文化震荡乃至归乡后的茫然,都沉淀为更复杂的音乐纹理和身体语汇。
就在这新的创作初现雏形时,一个来自日本的包裹,送到了林允珠的办公室。是筱原真一工作室寄来的。
里面没有信件,只有一枚造型古朴的U盘,和一小截被精心封装在透明树脂中的、带有斑驳漆痕的旧木片——似乎来自某件古老乐器的碎片。
林允珠将U盘插入电脑。里面是一段视频。画面是筱原真一的工作室,传统的日式庭院一角,他跪坐在榻榻米上,面前摆放着三味线、尺八等传统乐器,以及一些现代的电子设备。他没有说话,只是先演奏了一段极其空灵、寂寥的三味线旋律,那声音如泣如诉,带着穿越时间的哀愁。随后,他引入了一段极其尖锐、扭曲的电子噪音,两种声音激烈对抗,却又在某个临界点奇异地融合,形成一种既古老又未来的、充满张力的音景。
视频最后,画面定格在那截被封存的旧木片上,屏幕打出两个字:
“共振。”
意图,不言而喻。筱原真一将他们之前讨论的“极静与极噪”、“内在风暴”的理念,与日本物哀美学和传统音色结合,给出了他方向的示范。那截木片,是邀请,也是挑战——邀请他们寻找能与这种古老哀愁产生“共振”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声音。
几乎在同一时间,林允珠接到了文化体育观光部那位曾在论坛上为“镜像”发声的老学者的电话。他的语气不再像论坛时那样充满试探,而是带着一种官方的、却又不失温和的郑重。
“林代表,‘镜像’的现象,以及他们在国际上的表现,已经引起了部里更高层面的关注。”学者缓缓道,“我们认为,他们的存在和探索,对于展现韩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当代青年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部里经过讨论,希望邀请‘镜像’参与一项名为‘新韩流:传统与未来的对话’的国家级文化推广项目。”
他详细解释了项目内容:集结国内在传统艺术(如盘索里、散调、传统舞蹈)和现代艺术(如新媒体艺术、电子音乐)领域顶尖的年轻艺术家,进行跨界合作,创作一系列作品,并在国内外进行巡展和演出。
“我们希望‘镜像’能作为现代音乐领域的代表加入,与传统的能量进行碰撞,探索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文化表达。”学者的语气带着期待,“这不再是边缘的‘异数’,而是被纳入国家文化叙事主流的尝试。当然,这其中的平衡和尺度,需要你们自行把握。”
两个邀请,一个来自东方美学的深处,一个来自国家叙事的中心,几乎同时抵达。
练习室里,刚刚从巡演“回声”中缓过神来的三人,再次被推到了选择的十字路口。
林允珠将筱原真一的视频和那截木片,以及文化部的项目计划书,并排放在他们面前。
“筱原真一的‘共振’,是向内的,深挖个体情感与古老美学的连接,可能走向更极致、更小众的艺术探索。” “文化部的‘对话’,是向外的,肩负着展现文化多样性的‘代表性’任务,需要在艺术性和主流接受度之间找到平衡。”
她看着三人:“两条路,都可能通向新的高度,也都可能迷失方向。和之前不同,这一次,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宋敏圭看着那截古老的木片,又翻看着文化部项目中那些德高望重的传统艺术大师名单,眉头微蹙。与筱原真一的合作,更像是一次纯粹的灵魂冒险;而参与国家项目,则意味着更大的平台,但也必然伴随着更多的规训和“代表性”的负担。
朴彩英则对文化部项目里提到的“传统舞蹈”和“盘索里”嗤之以鼻:“跟那些老古董有什么好‘对话’的?绑手绑脚!”她更倾向于筱原真一那种不受拘束的、直接的能量碰撞。
金贤宇却对计划书中一位年轻的伽倻琴演奏家的照片看了很久,那琴弦的弧度,让他莫名想起筱原真一视频里三味线的线条。他怯生生地开口:“……能不能……都要?”
林允珠挑眉看向他。
金贤宇鼓起勇气,继续说道:“筱原老师的‘共振’……和文化部的‘对话’……听起来……好像都在问同一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只是……用的语言不一样……”
他的话语破碎,却意外地指向了一个核心——传统与未来,本土与国际,看似对立,实则都是他们正在探索的“身份”的一体两面。
宋敏圭若有所思:“贤宇说得有道理。或许,我们不必二选一。与筱原老师的合作,可以是我们对自身文化根源(哪怕是间接的)的一次深度探寻;而参与国家项目,则是将这种探寻的结果,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语境下进行检验和对话。”
朴彩英抱着手臂,虽然还是不太情愿,但也没再反对。她只是强调:“不管选哪边,别想让我们再戴回面具就行。”
林允珠看着再次达成微妙共识的三人,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
“既然选择了更艰难的路,”她收起资料,“那么,准备好吧。”
“接下来,你们要同时面对东方的幽玄,和主流的审视。”
“看看你们这颗‘怪物’的心脏,能否在不同的压力下,泵出同样有力的血液。”
新的风暴,已不再是单一阵营的围剿,而是来自不同方向的、理念与期待的洪流。
“镜像”将同时潜入古老的深海,并浮上主流的洋面。
这一次,他们能否真正成为连接两个世界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