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牛庙村,家国飘摇之际,村民们的生活依旧在往前走。
苏苏进进省城后没多久,宁可金在县城升官了,带着手底下的人远走。
封大脚和绣绣的日子一天天过,在封二弥留之际,绣绣拿出一部分钱买了地,让他能安心咽气。
大脚和绣绣的三女儿出世不久,日本人打来,人心惶惶。
在和费文典同一批出去的人那里,费左氏得到一个天塌了的消息,费文典牺牲了。
费左氏只知道费文典跟着部队走了,苏苏离开时,她还以为费文典想通了,去了省城打拼,才会把妻儿接去。
不想他还是上了战场……
费文典是红党的人,为国捐躯,死得光荣,但费左氏不想要这种光荣。
费文典死讯传来后,费左氏就想联系苏苏,然后发现根本找不到地方联系人,连寄信都不知道在哪儿寄。
苏苏一个女人,带着两个孩子,外面战火纷飞……幸而知道她是跟着宁可璧走,总还有点念想。
守着家,费左氏就念着哪天,苏苏能带两个孩子回来,让她再看一眼。
绣绣同样担心苏苏,可她也没办法联系上人,只能暗暗祈祷宁可璧靠谱点,别让苏苏出意外。
宁可璧一点都不靠谱。
在北平学校的安排下,他和苏苏一起进入同一个大学念书,苏苏就读历史与文学专业,宁可璧就读经济学与商科。
苏苏好歹还有点文化打底,宁可璧可就遭罪了,还没适应陌生的语言环境,又要面对那一串串浮动的数字,最后差点毕业都成问题。
人在逆境中总会产生许多感想,加之就读的专业原因,苏苏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发表文章。
最初是用寓言隐喻控诉法西斯国家惨无人道,慢慢转为现实题材文章,到后期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寻找社会深处的温暖的文风,符合每一次局势转折,因此收获大批读者。
因为暂时不用担心经济问题,在大学生活结束后,她留校任职,做教授助理,最后获得世界史博士学位,留校做讲师。
这一年算她正式进入社会工作,她已经三十三岁了,两个孩子早已通过她的途径入学,依旧无法与国内取得联系。
抗战胜利那年,宁可璧终于毕业了,苏苏拜托她的一个中国留学生学生,带了一封信回国。
内容很简单,上面说了母子三个现状安好,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回村,希望亲人们保重好身体。
信送到了绣绣手里,她一一告知费左氏和宁学祥,让两位老人安心。
土改来临,宁学祥给几个儿女留好地,剩下六百多亩全部捐给政府,费左氏留了几亩种菜的地,学着宁学祥把地捐了。
费左氏始终吊着一口气,想再见一面费文典的儿女,五零年,费左氏已经垂垂老矣,这次苏苏托人寄回来的信送到了她手里。
信封里还有苏苏、正则和春棋的合照,苏苏没有骗人,他们过得很好,费左氏安心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