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是最大的坟茔,葬着失败的英雄与失落的梦想;海亦是永恒的摇篮,孕育着新的希望与新的航程。那落入海中的万点星光,究竟是人间灯火,还是百年前不肯瞑目的目光?我想,二者皆是。它们从海底望向今天,而我们从今天回望海底,在这双向的凝视中,一种力量得以贯通古今。
南沙港的黄昏,总有一种令人屏息的庄严。夕阳西下,熔金般的余晖泼洒在无垠的海面上,波光粼粼似万千金蛇游动。我常独自立于港边,望着远方的海平线渐渐模糊在天光与水色之间。这时,《祖国不会忘记》的旋律便不由自主地从唇间流淌出来,低沉而坚定,似乎是哼给自己,又像是唱给大海,让海风与波涛,将歌声里的中国带给那些在浪中远去的英灵。港中的灯火次第亮起,宛如星子不慎落入海中,却依然执着地发光,照见了今夜的港湾,也照见了百年前的波涛。
我之所以深爱这海,许是源于童年时在湛江的邂逅。那时随家人旅行,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军舰。银灰色的舰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桅杆上的国旗猎猎作响。我沿着沙滩追逐舰影,看它们缓缓驶向远方,变成海天之间的剪影,最后彻底消失于视线之外。大人们说那是保卫我们的力量,幼小的我虽不能全懂,却已种下对海洋的敬畏与向往。许多年后,当我读到甲午海战的记载,童年所见的那艘军舰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书页上的定远、致远诸舰重合了。
回溯甲午之年,北洋水师的铁甲舰也曾是亚洲翘楚。1894年的黄海,炮火撕裂天空,硝烟弥漫海面。邓世昌“撞沉吉野”的呐喊,穿越百余年的波涛,依然撞击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致远舰沉没时旋起的涡漩,吞噬了二百五十名官兵,也吞噬了一个时代的自信。海浪呜咽,诉说着那段令人心碎的遗憾——不是败于勇气,而是挫于腐朽的体制与闭塞的眼光。那些沉入海底的忠魂,可曾想到他们的牺牲会成为民族觉醒的催化剂?他们在永远闭上双眼的最后一刻,是否要遥想过百年后故土的星空。
海港是历史的见证者,既见证荣光,也见证创伤。南沙港的现代化桥吊如钢铁巨人般耸立,集装箱整齐排列如积木,呈现出一幅活力勃勃的图景。这里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来自世界各地的货轮在这里停靠,带来异国的商品与文化,带走中国的制造与友谊。站在这里,你能感受到中国向海而生的决心与力量。这与甲午战后割让台湾、澎湖的屈辱形成何等鲜明的对比!历史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那些曾经的挫折与失败,已然转化为今天走向深蓝的动力。
港口灯火如星子坠落海面,让我想起那些长眠海底的水兵。他们未能见到祖国的强大海军走向深蓝,未能见到航空母舰划破太平洋的波浪,未能见到中国商船队遍布全球的盛况。但他们的精神却如这些永不熄灭的港灯,照亮后来者的航路。每一个出港的航船都承载着他们的遗志,每一次安全返航都是对他们的告慰。海洋文明的核心在于开放与交流,在于勇气与探索,这些早已融入民族血脉的品质,从未因一时挫折而消散。
“一带一路”的倡议如现代版的郑和下西洋,不是炫耀武力,而是传递友谊;不是掠夺资源,而是共创繁荣。在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中国企业投资后使其成为地中海第一大港;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中国建设者帮助当地人民实现了通往世界的梦想;在肯尼亚蒙巴萨港,中国标准铁路从此出发,深入东非内陆。这些现代港口故事与甲午的惨痛记忆形成奇妙的时空对话,诉说着一个民族从挫折中崛起、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艰辛历程。
夕阳完全没入海平面,港口的灯光更加明亮了。我忽然明白,这些光不仅是照明,更是一种象征——那些历史中的失败与牺牲并非徒然,它们如沉入深海的明珠,在适当的时候会发出光芒,指引后来的航船避开暗礁,顺利前行。我们纪念历史,不是为了沉湎于伤痛,而是为了汲取前行的智慧与力量。
海风拂面,略带咸腥气息。这风曾吹过邓世昌坚毅的面庞,曾吹过郑和船队的帆缆,如今吹拂着每一个站在海边眺望未来的中国人。《祖国不会忘记》的旋律依然在心中回荡,但此刻不再悲伤,而是充满希望。那些浪中远去的英灵或许已经化作了指引的星辰,沉默地守护着这片他们深爱的海洋与土地。
暮色四合,港口的灯光倒映在水中,随波浪轻轻晃动,仿佛无数颗星星在海中闪烁。这景象美得令人心碎,又充满希望。我知道,明天太阳会照常升起,更多的航船将从这里启程,驶向广阔的世界,延续一个古老民族向海而生的梦想。而那些浪中的英灵,终将见证这个民族在海洋上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海隅星火,永不熄灭;未竟远航,终将继续。
强国新征程,其路漫漫亦浩浩。而吾辈青年,心有所向,一如船之有舵,必当深犁时代之海,汇聚起如星河般壮阔的网络正能量,方不负这夕照,不负这海,不负这深埋于万顷碧波之下与奔涌于我们血脉之中的——千秋家国梦。
海疆辽阔,足以容纳一个国家与时代所有的泪水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