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9.14胡乱瞎写
或许是因为害怕短暂的开心和幸福之后那种漫长的平淡会更加难过吧,我们才会不敢放任自己沉浸在高程度的积极情绪里。高敏感本身也确实让我们容易想很多,很多事即使无能为力也会去想,是看到别人的苦难也会愧怍,是接受别人的善意也会感到焦虑,是做一件事情以前会想很多很多利弊,不是因为不想或不敢,而是因为这种性格让我们控制不住权衡最差的后果是不是可以承受的。就像我写下这段文字也不是为了改变什么,我也自知无法改变什么,只是因为想做,又恰好不伤害什么,所以做了,既如此,那么这些带来的或喜或悲,就当是赚到了吧。
我讨厌小组作业……它们没有教会我责任感,只是让我意识到不要相信任何人。但我又期待势均力敌的合作,追求思维的碰撞,我或许不是讨厌小组作业,而是讨厌有人理所应当地不付出多少,也能获得一样的成就,尤其是这种做着这样的事也不会感到愧疚的心态,让人好生嫉妒。
让我惊讶的是,非文学领域工作者的成年人会有读纸质书的习惯,我想这是一种逃离吗?
我很奇怪,读到一本好书就反复去读,就像吃到好吃的零食会在下次买零食时也选它,点菜就是老三样,喝奶茶都只在同一种套路的配方里选,很少挑战些什么,像是找到了某种安全感,逃避未知,逃避失败的可能性。我放任自己这样,因为这没关系,生活中那么多事需要迎难而上,不论是不是自愿,我也都真的迎难而上了,偶尔畏惧艰险,也是人应该有的。
我喜欢和父亲聊天,因为他很少把我的想法都揉在一起然后用一句“还是小孩”就打发过去,亦或是身边没有能够深度交流的同龄人。
我不是所谓的好学生,都初三了周末还在这里玩手机,写这些提不了分的“作文”,但在那个空调坏了、风扇坏了、电脑不好用的分层班里,午休出去走走都是格格不入的行为,“合群”的都是牺牲休息、吃饭时间来换名单上自己的名字再往前一小格。年级16,一个不高不低的成绩吧,作业不好不坏地完成了,拿了A,算是应该的吗,好像只有全班倒数第一是B。若是再没有些浪费时间的坏习惯,可能就得找心理辅导员聊聊天了。况且一到五这不是没玩嘛,虽然目前手机放在自己这里,父母也不会每天来查屏幕使用时间和聊天记录,是可以随意支配的。
我们好像做不到假装看不见,就算看起来能假装,也骗不过自己,就连发出这段文字前我也反复犹豫,但我还是发了。将自己一些没有办法面对面对别人诉说的想法记录在pyq,又偏偏不屏蔽一部分人,将那些有趣的人和事拍下来,读到好书、听到好句子就会想很多,想到了又写很多,怎么算不上一种分享呢。
“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王维十几岁就获得了别人一生都在追求的东西,却半辈子在体会这些一点点失去的过程。那岸的另一边到不了就到不了了,那岸上的人不相识便不相识了。这种看似富有哲理和智慧的事却是我常想做的,是真的太通透了吗,还是因为没勇气,我不知道,王维可能也不知道。
在学《醉翁亭记》,嗯,很难背。吵到书上的主旨里写欧阳修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豁达乐观、胸襟开阔。我读来,觉得他不那么快乐。若是真的豁达乐观,又何须整日饮酒买醉,那些做了的工作,是因为心里的道德和善意还没有消耗完吧,那种担当和责任感在推着他走,他不是那么自愿。说这些当然无关真相,也无关我考试时默下标准的解读,只是一点点肤浅的感觉,或许是我以己照人了吧。
至今还未被功利淹没,已经很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