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上最热闹的街口,“女子坊”的招牌挂起来那天,林晚特意请刘婶来帮忙。朱红色的木牌上,“女子坊”三个字是九公主托宫里的先生写的,笔锋清秀又透着劲,下面还缀了行小字——“做女子合身衣,护女子立身路”,是林晚特意加上的。
开张前一天,林晚带着工坊的侍女和从民间招来的五个姑娘,把铺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一楼成衣区挂着二十多件衣裳,有适合农妇穿的粗布短打(用了林晚改良的耐磨损针法),有适合姑娘家的浅粉襦裙,还有给老妇人做的宽松夹袄,件件针脚整齐,款式比镇上其他铺子的新颖不少;定制区摆着几张桌子,上面放着不同颜色的布料样本和针线笸箩;二楼则摆了八张工作台,供大家做活计用。
“明天开张,大家别紧张,就像平时在工坊一样就好。”林晚给姑娘们鼓劲,“咱们卖衣裳,不只是卖布料针线,更是让大家知道,女子也能靠手艺活出样子来。”
第二天一早,天刚亮,铺子门口就围了不少人。大多是镇上的百姓,听说这是宫里九公主和太后支持的铺子,还都是女子打理,都好奇地来看热闹。
刘婶经验足,站在门口笑着招呼:“各位乡亲,‘女子坊’今天开张,前三天定制衣裳打八折,成衣买两件送一双绣鞋,快来看看吧!”
人群里有人小声议论:“都是姑娘家做的衣裳,能结实吗?”
这话刚落,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农妇站了出来,她是春桃的同乡,昨天提前来试过衣裳。她举起手里的粗布短打:“我昨天试过这件,针脚比我家那口子的衣裳密多了,袖口还加了补丁,我家那口子说,这衣裳能穿两年!”
大家一听,都围了上来。有个姑娘拿起一件浅粉襦裙,眼睛亮了:“这裙子的领口真好看,比绸缎庄的还别致,多少钱啊?”
“这件襦裙用的是细棉布,便宜,只要五十文!”负责成衣区的侍女笑着回答。
五十文比镇上其他铺子的棉布襦裙便宜十文,款式还更新颖,姑娘当即就掏钱买了。
第一个客人成交后,越来越多人走进铺子。有人买成衣,有人咨询定制,二楼的姑娘们也忙了起来——有位夫人想给女儿定制出嫁的衣裳,林晚耐心地跟她商量款式,还建议在裙摆绣上姑娘喜欢的荷花,既好看又不张扬。
忙到中午,九公主居然偷偷跑来了,还带了宫里的点心给大家当午饭。她看着铺子里热闹的样子,高兴地拉着林晚的手:“林晚,你看!好多人来买衣裳,比我想象的还热闹!”
“都是托公主殿下和太后、陛下的福。”林晚笑着说。
“跟我没关系,是你和大家的功劳。”九公主指着一个正在学缝补的民间姑娘,“你看,她之前连针都不会拿,现在都能帮着整理布料了,多厉害!”
正说着,一个穿着体面的夫人走进来,是镇上李记点心铺的老板娘。她笑着说:“林姑娘,我听说你这儿招女子学手艺,我家小女儿今年十五,能不能来跟着你学?她从小就喜欢针线,就是没人教。”
林晚连忙点头:“当然可以!只要她愿意学,我们随时欢迎。”
老板娘高兴地说:“太好了!我这就带她来,以后我们家的点心,也给你们铺子送,算咱们互相帮衬!”
这样的“互相帮衬”,开张第一天就有好几桩——隔壁的布庄掌柜说以后给“女子坊”的布料算便宜点,街尾的鞋铺老板说可以跟她们合作卖绣鞋,连镇上的里正都来道贺,说以后镇上有女子想找活干,就介绍到“女子坊”来。
傍晚关店时,林晚和姑娘们算了算,一共卖了十五件成衣,接了八个定制订单,还招了三个想学手艺的姑娘。大家坐在铺子里,吃着九公主带来的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