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涅槃重生
第一章 惊变
头痛欲裂,耳边是呜咽的哭声和尖锐的斥责。
沈清璃在一片混沌中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雕花床顶,身上是繁复的锦被,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和药味。
“小姐!您终于醒了!”一个穿着藕色襦裙、眼睛红肿的小丫鬟扑到床边,声音哽咽,“您吓死琉璃了!”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她是沈婉,吏部侍郎沈家的嫡女,性情温吞,才学平平,却因祖父辈的一句戏言,与永宁侯世子顾明渊订有婚约。今日,顾家夫人携子上门,强势要求退婚。原主不堪受辱,在与顾明渊争执时,被一句“木讷无趣,不堪为侯府宗妇”气得晕厥过去。
再醒来时,芯子已换成了来自二十一世纪中文系博士沈清璃。
“醒了就好,别再装死觅活了!”冰冷傲慢的男声从门外传来。
沈清璃抬眼望去,一个锦衣华服的少年站在门口,面容俊朗却满眼厌弃。正是她那“好未婚夫”顾明渊。他身边站着位打扮娇俏的少女,是总来沈家做客的表妹柳芸儿,此刻正假意劝解,眼底却藏着幸灾乐祸。
沈夫人在一旁默默垂泪,沈父面色铁青,却碍于侯府权势,敢怒不敢言。
顾明渊冷哼一声,将一纸婚书扔在桌上:“婚书在此,今日便作废了。沈姑娘,你我日后婚嫁,各不相干。”
屈辱感阵阵袭来,那是原主残留的情绪。沈清璃深吸一口气,在琉璃搀扶下缓缓坐起。她目光扫过众人,最后定格在顾明渊脸上,眼神平静得令人心惊。
“琉璃,扶我起来。”
在众人惊愕目光中,她一步步走到桌前,拿起退婚书。指尖微白,身形却挺得笔直。
“沈婉,你……”顾明渊被她反常的镇定弄得一愣。
沈清璃仔细看完退婚书,抬头时唇角勾起极淡的弧度:“顾世子的意思,我明白了。这婚,退了也好。”
顾夫人皱起眉:“你此话何意?”
“字面意思。”沈清璃将退婚书轻轻放下,“世子想要的,是能助你仕途、带来显赫名声的宗妇。而我沈婉,确实'不堪'此任。”
她将“不堪”二字咬得微重,带着别样意味。顾明渊恼羞成怒:“你既有自知之明,便最好不过!”
沈清璃不再看他,转向父母微微一福:“女儿无能,令家族蒙羞。此桩婚事既已作罢,便到此为止罢。”
她冷静得体的反应,反倒衬得顾家如同跳梁小丑。转身回内室时,她脚步微顿,侧头留下轻飘飘却重若千斤的一句话:
“顾世子,今日之选,望你将来...莫要后悔。”
语毕,不看顾明渊瞬间难看的脸色,不顾满堂寂静惊疑,径直离去。阳光从窗棂照入,在她身后拉出孤直而坚定的影子。
第二章 初露锋芒
退婚风波后,沈清璃称病静养半月。这期间,她彻底融合记忆,了解了所处的大周朝——一个文化鼎盛却对女子诸多束缚的时代。
这日,继母王氏假惺惺前来探望:“婉姐儿,母亲知你心里苦,但顾家咱们得罪不起。母亲替你相看了城东李员外家的庶子,虽说是商贾之家...”
“多谢母亲好意。”沈清璃淡淡打断,“女儿刚退婚,暂无心婚嫁之事。”
王氏碰了个软钉子,悻悻离去。琉璃忧心忡忡:“小姐,夫人怕是不会善罢甘休...”
沈清璃淡然一笑:“无妨。”
转眼中秋将至,沈府举办家宴,邀请了诸多亲戚。王氏特意让人“请”沈清璃出席,存心让她在众人面前难堪。
宴席上,推杯换盏,言笑晏晏。柳芸儿突然提议:“干喝酒无趣,不若我们行飞花令助兴?”她目光转向沈清璃,故作天真,“表姐也一起来吧?虽说表姐以往不擅诗词...”
席间顿时安静,众人目光聚焦在沈清璃身上,有好奇,有怜悯,更多是看好戏的期待。
沈清璃放下茶盏,抬眼浅笑:“却之不恭。”
飞花令以“月”为题,几轮下来,佳句频出。轮到沈清璃时,佳句似乎已被说尽。柳芸儿眼中闪过得意。
只见沈清璃略一沉吟,轻声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一句出,满座皆惊。这句诗意境深远,哲思渺远,瞬间压过所有前作!
“这...这是哪位名家的诗句?”一位博学的叔父惊问。
沈清璃垂眸:“偶有所得,让各位见笑了。”
接下来几轮,她又淡淡吟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等句,每出一句便引来一片惊叹。席间众人看她的眼神从怜悯不屑变为震惊敬佩。
柳芸儿脸色煞白,再也说不出一句诗。顾明渊那日之后首次见沈婉,原本带着施舍般的怜悯前来,此刻却怔在原地,看着那个淡然自若、光芒四射的女子,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心慌。
他好像...错过了什么极其珍贵的东西。
第三章 书画双绝
中秋诗会上的表现,让沈清璃“才女”之名小范围传开。王氏又惊又怒,变本加厉地想压制她。
机会很快来了。重阳节,沈家受邀参加长公主举办的赏菊宴。这种场合,贵女们难免要展示才艺。王氏“贴心”地为沈清璃报名了书画两项。
宴上,贵女们各展所长。柳芸儿画了幅工笔菊花,精致却失之匠气;另一位贵女写了首咏菊诗,平平无奇。
轮到沈清璃,她展纸磨墨,略作思索,挥毫泼墨。不是工笔,不是写意,而是开创性地用了泼墨大写意手法,顷刻间,秋菊风骨跃然纸上。又在留白处题诗: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诗画相映,霸气凛然,震惊四座!
长公主霍然起身,快步走到画前,仔细端详良久,叹道:“好!好画!好诗!更难得是这份心胸气魄!这是谁家女儿?”
当得知是“那个被顾家退婚的沈婉”时,长公主眼中闪过讶异和欣赏:“永宁侯府真是有眼无珠!此等明珠,竟被当作鱼目!”
此言一出,满场哗然。沈清璃瞬间成为宴会焦点。许多原本轻视她的人,纷纷前来结交。
角落里,靖王萧晏静静注视着那个宠辱不惊的女子,眼中闪过深感兴趣的光芒。他身边侍卫低声道:“王爷,这沈小姐似乎与传闻大不相同。”
萧晏唇角微勾:“很有意思,不是么?”
第四章 酒楼献策
沈清璃深知,仅靠“才女”之名不足以安身立命。她开始用现代知识悄悄改善生活。
她设计了几样新颖首饰图样,让琉璃悄悄拿去相熟银楼代售,赚取第一桶金。又改良了糕点配方,让身边小丫鬟的家人在外经营小铺面。
这日,她在自家酒楼“百味斋”查账(用赚来的钱秘密盘下),偶遇一桩麻烦。酒楼因菜品老旧,生意日益清淡,对面新开的“醉仙楼”却日日客满。
掌柜愁眉不展:“东家,再这样下去,怕是撑不过三个月了。”
沈清璃沉吟片刻,道:“无妨,我有办法。”
三日后,百味斋推出“会员制”:预存银两成为会员,享受折扣和新菜优先品尝权;又推出“生日宴”服务,赠送特制蛋糕(她指导厨娘研制出的简易版)。
最绝的是,她根据记忆复原了几道后世名菜,并为每道菜配上一句风雅诗句或一个有趣典故。
比如“东坡肉”配“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叫花鸡”讲江湖传说;“贵妃鸡”说唐明皇杨贵妃故事。
食客不仅享口福,更得文化趣味。百味斋迅速风靡京城,成为文人雅士聚会首选。生意甚至反超了醉仙楼。
这日,沈清璃在酒楼雅间核算账目,忽听隔壁传来争论声。原来是几位学子在为边疆战事争论,愁于粮草运输困难。
沈清璃下意识道:“何不效仿管仲'鹿之谋'?”
一语点醒梦中人!学子们豁然开朗,激动之下推开雅间门想请教,却只见一个戴面纱的女子背影从后门离去。
“刚才那是...”学子们惊讶地问掌柜。
掌柜笑而不语。很快,“百味斋有女诸葛,一语解破运输难”的传言悄然流传,为她蒙上又一层神秘色彩。
第二卷 名动京华
第五章 皇家夜宴
百味斋的成功和“女诸葛”的传言,引起了朝廷注意。时值北方战事虽暂缓,但后勤问题确实棘手。皇帝听闻京城有此奇女子,心生好奇,特许她参加除夕皇家夜宴。
宴上,皇帝果然问起粮草运输之事。众目睽睽之下,沈清璃从容不迫,提出“分段运输”、“以商养运”等现代物流概念,并引用《孙子兵法》“智将务食于敌”佐证。
满朝文武先是惊讶,继而沉思,最后纷纷赞叹。皇帝龙颜大悦:“好一个'以商养运'!沈卿之女,确有经世之才!”
一句“沈卿之女”,等于官方为她正名!沈父激动得老泪纵横。顾明渊坐在席间,看着那个侃侃而谈、光芒万丈的女子,心中悔恨如毒蔓疯长。
才艺展示环节,沈清璃奏了一曲古琴《高山流水》,琴技虽非顶尖,但意境高远。更令人叫绝的是,她随琴声吟唱自己“创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天籁之音,绝世之词,震撼全场!
许多贵女夫人听得泪光盈盈,文人墨客如痴如醉。一曲终了,满场寂静,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皇帝当场御口亲封“京华第一才女”。
靖王萧晏凝视着她,眼底深处有什么东西,彻底不一样了。
第六章 情愫暗生
夜宴后,沈清璃名声达到顶峰。邀约帖子雪片般飞来,但她大多推拒,只偶尔参加长公主等真正权贵组织的雅集。
在与萧晏的几次接触中,她发现这个传闻中冷峻威严的靖王,实则博学多才,思想开明,对她尊重欣赏,却从不因她是女子而轻视。
一次雅集辩论“治国之道”,沈清璃引经据典,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观点,震惊四座。一些老古板斥责“女子岂可妄议国事”。
萧晏却挺身而出,凛然道:“道理之正,无分男女。沈小姐所言,字字珠玑,乃治国良言!”他强大的气场压得反对者哑口无言。
会后,他特意向她致歉:“世俗迂腐,沈小姐受委屈了。”
沈清璃心中微暖:“多谢王爷出言维护。”
“唤我萧晏即可。”他目光深邃,“你的才华与胸怀,当得起任何尊重。”
雨中,他自然地为她撑伞,自己半边身子淋湿却毫不介意;她偶然提及某本孤本,他几日后便寻来赠她;她遭人非议,他总是第一时间维护。
点点滴滴,情愫暗生。
第七章 风波再起
盛名之下,危机暗藏。柳芸儿和昔日巴结顾明渊的贵女们嫉妒得发狂,联手散布谣言,说沈清璃的诗词都是抄袭,甚至诬陷她使用巫术。
谣言愈演愈烈,有人要求公开考校她。王氏趁机煽风点火,想彻底毁掉她。
沈清璃陷入来到古代后最大的危机。尽管长公主和萧晏相信她,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关键时刻,她做出一个惊人决定——主动请求皇帝主持,在皇家书院当众接受天下学子文人的考校!
消息传出,京城轰动。有人佩服她的勇气,更多人等着看她笑话。
考校当日,书院人山人海。才子大儒云集,顾明渊、柳芸儿等人也在场,等着她出丑。
第三卷 花开锦绣
第八章 舌战群儒
考校开始,问题从诗词歌赋到经史子集,甚至涉及政论兵法。沈清璃从容不迫,应对如流。
她不仅完美回答所有问题,更常常引经据典,提出新颖深刻的见解,让提问者反而受益匪浅。许多大儒听完她的论述,竟起身拱手致意,表示佩服。
最后,一位以苛刻闻名的老翰林发难:“沈小姐所言皆精妙,然则女子终究应以贞静为主,如此抛头露面,卖弄才学,岂不本末倒置?”
全场寂静。这是从根本上否定她所有努力的价值。
沈清璃沉默片刻,缓缓抬头,目光清亮而坚定:“大人此言,清璃不敢苟同。”
“《诗经》三百篇,多少出自女子吟唱?班昭著《女诫》,亦先有《汉书》之才。女子之德,在于明理智慧,而非无知愚昧。若天下女子皆能读书明理,相夫教子,治国安邦,岂非社稷之福?”
“清璃所求,非为卖弄,只为证明——女子之才,亦可如明月,照亮京华,不让须眉!”
一席话,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在场许多女性听得热泪盈眶。
老翰林哑口无言,最终长叹一揖:“老夫...受教了!”
经此一役,沈清璃“京华第一才女”的地位再也无人能撼动。所有谣言不攻自破。她不仅赢得了才名,更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第九章 花开并蒂
考校之后,萧晏对沈清璃的欣赏彻底化为倾慕。他郑重地向她表明心意,许下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承诺。
沈清璃早已对他心动,两人坦诚相待,互许终身。萧晏请旨赐婚,皇帝欣然应允。
大婚之日,盛世繁华。靖王府十里红妆,羡煞世人。昔日嘲笑沈清璃是“弃妇”的人,如今纷纷赞叹“天作之合”。
顾明渊看着凤冠霞�、光彩照人的沈清璃,心痛如绞,彻底明白了自己永远失去了怎样的珍宝。他在靖王府外站了一夜,黯然离去,此后一生都未曾释怀。
第十章 名动天下
婚后,沈清璃并未困于内宅。在萧晏的支持下,她开办了第一所允许女子就读的“明理书院”,亲自授课,培养出许多优秀女性人才。
她将自己的诗词文章结集出版,命名为《清璃集》,风行天下,成为大周文人必读经典。
她时常与萧晏探讨政事,提出的许多建议(如改进农业技术、兴修水利、普及教育)被采纳实施,造福百姓。皇帝曾笑称靖王妃是“朕的女尚书”。
多年后,沈清璃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人们提到她,不再仅仅是“靖王妃”或“才女”,而是真正的一代大家。
从被弃之如敝履到被捧若明珠,她靠的从来不是运气或男人,而是胸中万卷诗书和永不低头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