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遇那通始于“大冒险”的电话,像一把钥匙,彻底打开了我们之间那扇封闭了两年多的门。
从那晚之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在无形的电波中流淌。我们开始了每天的联系。
不像高中时那样需要借着笔记本传递心事,也不像刚加上好友时那样沉默尴尬。现在的我们,靠着现代科技,拥有了更直接、更即时的交流方式。
聊天内容不再局限于客套的问候。我们会分享每一天的琐碎日常:
他会跟我吐槽实习公司食堂的菜色有多么一言难尽;我会跟他抱怨专业课老师布置的作业多么变态;他会在加班赶项目进度时拍一张窗外华灯初上的城市夜景发给我;我会在读到一本有趣的书时,迫不及待地跟他分享其中的段落;他甚至会偶尔发来他养在宿舍的一盆多肉的照片,告诉我它又长胖了一点……
这种渗透到日常点滴里的分享,让隔着屏幕的交流变得无比真实和温暖。
当然,还有雷打不动的仪式感。
早安。 晚安。
无论他实习工作多忙,无论我课业多繁重,这两个词总会准时地出现在彼此的对话框里。
有时是一个简单的表情包,有时是一句语音,有时只是两个字。但就是这简单的两个字,像一天开始和结束的锚点,让人感到安心和被惦记。
我知道他大四了,面临着毕业和实习的压力。他签约的公司在一座繁华的一线城市,实习期忙碌且节奏很快。他的时间不再像校园里那样自由充裕,有时聊着聊着,他会突然消失一两个小时,然后回来道歉说“刚去开了个会”或者“客户突然来了个急需求”。
我完全理解。甚至会在他抱怨加班太累时,叮嘱他注意休息,按时吃饭。
但这种他忙碌、而我还在校园的相对“清闲”的状态,偶尔也会带来一丝微妙的落差感。
他已经在接触真实的社会,在为未来奔波打拼。而我,还停留在相对单纯的象牙塔里。
听着他描述职场上的见闻、项目的挑战、甚至人际关系的复杂,我在为他感到骄傲的同时,心里也隐隐生出一丝急切。
我期盼着赶紧出去实习。
期盼着能像他一样,尽快踏入那个更广阔的世界,拥有更多可以和他分享的共同话题,缩短我们之间这种因人生阶段不同而产生的无形距离。
我不想永远只做一个被倾听校园琐事的倾听者,我也渴望能和他分享我在职场上的见闻和成长。
这种期盼,让我的大三下学期变得格外有动力。我更加关注各类实习招聘信息,认真打磨简历,积极投递。
有一天晚上,他加班到很晚,回到租住的房子时已经快凌晨了。他发来一条语音,声音里带着浓浓的疲惫,但语气却很温柔:
“刚到家。今天项目终于上线了,虽然累,但很有成就感。你呢?今天怎么样?”
我听着他疲惫却满足的声音,心里软成一片。我回复他:“我很好。就是今天投了几份实习简历,不知道会不会有回音。”
他很快回复过来,语气带着鼓励:“肯定会的。别急,慢慢找,找到最适合你的。等你实习了,就有更多苦可以跟我一起吐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偷笑的表情。
看着他的话,我忍不住笑了出来。
“好!等着!到时候肯定天天跟你吐槽老板!”
虽然隔着遥远的距离,虽然彼此的生活节奏不同,但那种互相分享、互相鼓励、互相惦记的感觉,却无比真切地存在着。
窗外的月色温柔。
我知道,实习只是时间问题。而我们之间这种全新的、稳定的、充满期待的联系,正在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
每一天的“早安”和“晚安”,都不再是简单的问候,而是无声的承诺——
我在这里。 你也在那里。 我们,都在彼此的生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