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脑洞小说 > 未定稿
本书标签: 脑洞  作者脑洞大 

反对

未定稿

共和国历八年的五月初至六月初,星罗城的政治气温随着季节一同攀升,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热度。在位于城市中心的全国苏维埃礼堂,一场由ABC社统一战线工作部受中央委托举行的、持续近一个月的各Democratic Party负责人及non-partisan democrats座谈会,成为了全社会瞩目的焦点。全国各界享有声望的学者、艺术家、前工商业者代表济济一堂,会场内灯火通明,气氛从最初的拘谨试探,迅速演变为一场对时政的广泛评议。

起初,发言者们还带着几分审慎,措辞委婉,提出的多是关于具体工作环节的改进建议。然而,随着会议进行,以及Central“不得压制speech”的明确指示层层传达,甚至要求报刊大量报道这些批评声音,那层包裹着真实思想的薄冰迅速消融。Official组织的会议,这个以往多是表态拥护的场合,第一次变成了宣泄不满和提出尖锐批评的合法渠道。五月到六月初,那些曾在私下里胆怯流淌的不满涓流,在这里汇合、壮大,终于形成了冲击旧有秩序和观念的滚滚洪流。

在这股洪流中,不乏大量本着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初衷的建设性批评,但其中也夹杂着更为深刻、直指权力核心的锐利声音。一位以耿直著称的学者在发言中,抛出了一个足以让在场许多ABC社干部如坐针毡的观点:

“社在过去领导群众进行革命的时候,”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穿透了整个会场,“是站在群众中间,与大家同甘共苦,血肉相连;解放后,社的地位发生了变化,”他顿了顿,环视四周,感受到无数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不是站在群众中间,而站在群众背后——统治群众。”

“统治”二字,像一把冰冷的匕首,刺穿了长期以来“Leaders”与“服务”的温情面纱。会场内出现了一阵轻微的骚动,有人点头,有人皱眉,更有一些与会的社政cadre脸色变得极其不自然。

这位学者并未停止,他的批评进一步具体化,指向了日益森严的等级制度:“(领导的)职务不同不是身份不同。一些人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Officials的,”他的语气带着一丝讥诮,“就是在吃饭和看戏时他们也要有专门的位置,好像不如此,便不足以显示其身份的尊贵。”

这番话,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bureaucracy特权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却又刺目的细节——特供商店、cadre病房、专用食堂、观看演出时的预留前排……这些细微之处积累起来,构成了一个脱离普通工农兵群众的、享有特殊待遇的阶层。他的发言,已不仅仅是对个别bureaucracy作风的批评,而是触及了共和国政治肌体中正在形成的、固化的等级特权结构。

类似的尖锐批评并非孤例。其他发言者也从不同角度抨击了bureaucracy主义、教条主义,以及ABC社在某些领域脱离群众的现象。这些声音通过被要求“如实报道”的报纸,迅速传遍了全国,在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激起了巨大的回响。知识界和市民阶层为这前所未有的开放局面感到振奋,仿佛看到了政治清明的希望。

然而,在苏维埃礼堂的会场之外,在ABC社的各级机关大楼里,气氛却截然不同。许多干部,尤其是那些自身行为正是被批评对象的官员,对这股“鸣放”洪流感到了极大的恐慌与愤怒。他们阅读着报纸上那些指名道姓或不指名的批评,脸色铁青。有人将报纸狠狠摔在桌上,骂道:“嚣张!太嚣张了!这是要否定我们的领导!” 那种“革命胜利了反倒要叫人监督”的想不通的情绪,在此刻达到了顶点。

霍雨辰每日仔细阅读着座谈会发言的详细记录和各大报刊的报道。他对那些建设性意见表示认可,对那些尖锐的、甚至刺耳的批评,也并未动怒。他知道,这正是他想要的效果——让长期被压抑的矛盾暴露出来,让bureaucracy体系的弊病在阳光下无所遁形。他需要借助这股社外力量,来冲击、震撼那个内部已然出现僵化、甚至开始“锈蚀”的bureaucracy机器。

但是,他也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地意识到,闸门一旦打开,洪流的走向便难以完全掌控。社外批评的激烈程度,超出了部分干部的承受底线;而干部们强烈的抵触情绪,也如同一座正在积蓄压力的火山。这两股力量的对撞,随时可能迸发出毁灭性的能量。他正小心翼翼地行走在一根绷紧的钢丝上,一边是推动民主革新、清除官僚弊病的理想,另一边是维持政治稳定、防止局面失控的现实。

上一章 工人 未定稿最新章节 下一章 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