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后,镜水村的田埂上满是忙碌的身影。陈叔带着村民们撒谷种,老槐树的新叶嫩得能掐出水,归魂钟的木架上缠满了孩子们系的红绸带,风一吹就哗啦啦响,像在给春播的人加油。
杂货铺的生意比往常好,来买种子、农具的村民络绎不绝。林野正忙着给王大爷称玉米种,门外突然传来汽车喇叭声,一辆印着电视台标志的面包车停在路边,小周从车上跳下来,手里还抱着个大箱子。
“林哥,我们来送好消息!”小周把箱子抱进柜台,“纪录片上热搜了!好多人想来看看,这是他们托我带来的书,说要丰富你们的‘故事角’。”
箱子里装着满满一箱书,有童话,有历史,还有几本关于民俗传说的,最上面放着本精装的《中国民间灯俗》,扉页上写着:“愿青铜灯的光芒,照亮更多平凡的守护。”
林念和林玥放学回来,看见新书眼睛都亮了,立刻搬了个小板凳坐在门口翻看起来。林念翻到本《动物故事集》,拉着雪团的爪子比划:“你看,这里有只狐狸和你一样聪明!”
雪团甩了甩尾巴,往林玥脚边凑——她正捧着本插画版的《山海经》,指着里面的凤凰图案小声说:“没有我们的凤凰灯好看。”
小周看着这一幕,笑着对林野说:“好多网友捐了书和文具,下个月会有批志愿者来,给村里建个图书馆,就挨着你的杂货铺。”
“那太好了。”林野往他手里塞了块刚蒸好的槐花糕,“孩子们正愁没地方看书呢。”
正说着,面包车又下来个戴眼镜的姑娘,抱着台笔记本电脑:“林哥好,我是负责图书馆筹备的,想跟你商量下选址……”
姑娘叫苏晴,是城里公益组织的志愿者,说话轻声细语,却透着股干练。她打开电脑里的设计图,指着靠近老槐树的位置:“这里采光好,离归魂钟近,孩子们看书累了还能去钟下玩。”
林野点头赞同,目光落在设计图角落的小窗台——那里画着盏小小的青铜灯,显然是苏晴特意加上的。
苏晴注意到他的目光,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太爷爷是文物修复师,他看了纪录片,说这青铜灯的工艺特别难得,让我一定替他拍几张细节照。”
林野把青铜灯从柜台取出来,苏晴小心翼翼地捧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灯座的龙纹:“太爷爷说,这种‘活纹’工艺早就失传了,龙纹会随着灯侍的血脉流动……”她突然指着龙纹的一处转折,“这里的刻痕和我太爷爷修复过的一块残片一模一样!”
苏晴从包里掏出张照片,拍的是块巴掌大的铜片,上面的龙纹确实与青铜灯如出一辙。“太爷爷说这是三百年前一位灯侍的佩剑残片,当年在无妄城遗址出土的。”
林野心里一动,想起第一任灯侍挥剑斩妖的画面:“是第一任灯侍的佩剑,破妄匕。”
苏晴惊讶地睁大眼睛:“太爷爷说,残片上刻着‘护’字,原来真的是灯侍的东西!”她突然从包里拿出个小锦盒,“这是太爷爷让我带来的,他说残片上的纹路能与青铜灯共鸣,或许能让灯焰更稳定。”
锦盒里装着枚指甲盖大小的铜钉,上面的龙纹与青铜灯完美契合。林野将铜钉嵌在灯座的缺口处,青铜灯突然亮起,灯焰中浮现出第一任灯侍铸剑的画面——他光着膀子,在火炉前挥锤,火星溅在剑坯上,发出“噼啪”的响声,嘴里念叨着:“再淬三次血,这破妄匕就能斩尽天下邪祟……”
画面消散时,铜钉与灯座彻底融为一体,龙纹的光泽比往常更盛。
“太神奇了。”苏晴捧着相机拍个不停,“太爷爷要是看见,肯定特别高兴。”
傍晚,志愿者们要回城了。林念把自己的观察日记送给苏晴:“等图书馆建好了,我把新故事写满送给你!”
苏晴笑着收下,在故事书的最后一页写下自己的名字:“下个月我还来,到时候给你们带城里的点心。”
送走他们,林野坐在老槐树下,看着归魂钟在夕阳里泛着金光。陈叔扛着锄头走过,笑着说:“路通了就是好,连城里的姑娘都来帮咱们建图书馆。”
“是呀。”林野摸了摸口袋里的圆满玉佩,玉佩的温度与青铜灯的暖意交织在一起,“以前总觉得守护是把门关紧,现在才明白,敞开门扉,让温暖进来,也是一种守护。”
林玥抱着《山海经》跑过来,指着书页上的凤凰说:“哥哥你看,书上说凤凰‘见则天下安宁’,我们的凤凰灯也是这样吧?”
林野接过书,看着插画里展翅的凤凰,又看了看杂货铺窗口透出的灯光,笑着点头:“是呀,只要心里的灯亮着,哪里都是安宁的。”
夜色渐浓,归魂钟的晚鸣响起,公路上的车灯像流动的星星,从远方来,又往远方去。林野知道,不管有多少人来,多少故事发生,这盏灯、这口钟、这棵树,都会在这里静静矗立,看着春播秋收,看着孩子们长大,看着新的故事,写满一页又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