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下的一课
夏末的公共课教室像一座巨大的玻璃温室,午后的阳光穿过百叶窗的缝隙,在阶梯座椅上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几何图形,空气中的尘埃在光柱中翩翩起舞。林薇坐在倒数第三排的阴影里,笔尖无意识地在笔记本上戳出细密的凹痕,心思早已飘向窗外九月的天空——那里有棉花糖般的云朵和自由飞翔的鸟儿,比起枯燥的经济学理论,那才是她更熟悉的世界。
这是她大学生涯中的第一节公共必修课——《经济学原理》,能容纳两百人的阶梯教室里坐满了来自不同学院的学生,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陌生而期待的气息,混合着书本的墨香和夏末残余的燥热。林薇选择这个位置并非偶然,这里既不会太靠前引起教授注意,也不会太靠后听不清讲课,恰好处在一个安全的观察点上,让她可以在这个陌生的学科领域里先做一个安静的旁观者。
她环顾四周,注意到教室里明显分成了几个区域:前排是经济学院的学生们,他们带着厚重的专业教材和高级计算器,彼此低声交流着专业术语,看起来胸有成竹;中间是其他社科专业的学生,他们表情相对轻松,似乎对这门课既有期待又不至于感到压力;而像她这样的艺术生大多选择靠后的位置,仿佛想要在这个充满数字和图表的领域中先隐藏自己,不少人甚至在偷偷翻阅素描本或设计稿。
讲台上,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张教授正在讲解博弈论基础。他的声音洪亮而富有感染力,时不时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关键概念,粉笔与黑板摩擦发出的声响在安静的教室里格外清晰。林薇的琥珀色眼眸专注地跟着教授的笔迹移动,偶尔低头在素描本边缘记下几个关键词——这是她的独特习惯,用图像辅助记忆,在枯燥的理论旁边画上小小的图示帮助理解。
"信息不对称情境下,如何通过机制设计规避道德风险?"教授突然抛出的问题让教室里的空气瞬间凝滞。他敲了敲白板,目光扫过台下一个个垂落的脑袋,"这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现实中市场失灵的关键所在。"
林薇的思维卡在"纳什均衡"的推导步骤上,像被困在迷宫的蚂蚁,四处碰壁。她咬着笔杆,眉头微蹙,试图在脑海中构建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却总觉得差那么一点突破口。窗外的知了声似乎也变得更加响亮,与教室内的寂静形成鲜明对比,让她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
就在这片沉默几乎要凝固成实体时,左前方传来一个清冷的声线,如冰泉击石,打破了教室的沉寂:
"老师,是否可以考虑引入'信号传递模型'?比如通过第三方认证系统降低逆向选择概率。斯宾塞的信号理论在这个情境下应该适用。"
所有人的视线齐刷刷聚焦在声音源头。林薇抬头望去,心跳不由自主地漏了一拍。
顾亦辰靠着窗坐着,白衬衫袖口随意卷到手肘,露出瘦削的腕骨。他甚至没抬头,指尖漫不经心地转着一支黑色钢笔,仿佛刚才那个精准而深刻的答案只是随口哼了段旋律。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给他侧脸镀上金边,也照亮了教授眼中骤然亮起的赞许。他的姿态放松却自带气场,像是这片学术海洋中从容的领航者。
林薇手中的笔尖"啪"地折断,在安静的教室里发出细微却清晰的声响。她慌忙低头,脸颊微微发烫,希望能避开所有人的注意。这个小小的意外却让她更加窘迫,感觉自己像是个闯入别人领域的冒险者。
这个开学两周从未出现在设计专业课教室的男生,此刻却像解开小学生作业般轻松碾碎了让全班窒息的难题。她想起夏小悠之前的调侃——"顾亦辰?就是那个上课永远低头看书,一抬头就说明老师写错题的'人形纠错机'啊!听说他高中时就已经自学完了大学数学课程。"
此刻他依然垂着眼睫,但空气中无形的学霸光环已让后排几个女生偷偷举起手机。林薇注意到他面前摊开的并非经济学教材,而是一本厚厚的英文原版书,封面上写着《Advanced Algorithm Design》。他的手指修长,偶尔在书页边缘轻轻敲击,仿佛在思考什么更深层次的问题,完全不受课堂氛围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不由自主地在林薇脑海浮现:人的意识只是浮出水面的5%,而真正主宰行为的潜意识深藏于幽暗水下。就像此刻——她面上平静地捡起滚落的笔帽,心底却翻涌着复杂的潮汐。有对顾亦辰学识的钦佩,有对自己理解力不足的懊恼,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好奇。他那看似轻松的表现背后,是多少个日夜的专注和努力?
两周前在图书馆的偶遇突然撞进记忆:那是个突如其来的暴雨天,她正在露天阅览区整理资料,狂风瞬间将她的论文稿纸吹得四处飞扬。她狼狈地试图抓住那些如同白鸽般飞散的纸张,却徒劳无功,只能眼睁睁看着心血之作散落一地。
就在她几乎要绝望时,一件外套突然盖住了最重要的几页稿纸。她抬头,看见顾亦辰正沉默而高效地帮她捡拾散落的资料。雨水已经打湿了他的衬衫,但他似乎毫不在意,只是专注地将一页页论文整理好,动作利落而有序。
"谢谢..."林薇当时只能讷讷地道谢,但他只是微微点头,将最后几页纸递给她,便转身离开。她记得他离开时衬衫湿透,透出清瘦的肩胛骨轮廓,像一只沉默的鹤消失在雨幕中。整个过程他没有说一句话,但那个画面却深深印在了她的记忆中。现在想来,他当时可能也是在图书馆学习或者研究吧。
"接下来分组完成市场博弈模拟。"教授的话劈开她的思绪,"四人一组,按座位号蛇形分配。这将计入平时成绩,所以请认真对待。模拟结果将在下节课进行展示和点评。"
林薇的心脏猛地悬空。她的座位是C17,顾亦辰是B16——讲台光幕上的分组表像命运判决书缓缓展开。当B16与C17被划入同一组时,后排传来压低的起哄声。她甚至能听到某个女生小声的惊叹:"哇,那个美术生运气真好..."语气中带着明显的羡慕。
顾亦辰终于抬眼,目光越过三排座椅与她相撞。那双深邃的黑眸中似乎闪过一丝难以捕捉的情绪,但转瞬即逝,恢复了往常的平静无波。林薇瞬间理解了冰山理论的深意:她竭力维持的平静表情不过是露出水面的尖角,而水下——紧攥的掌心渗出薄汗,胃部像被塞进一团带电的云,心跳声在耳膜里轰鸣。她既期待与他的合作,又害怕自己在这个领域显得无知和笨拙。
小组讨论时间,桌椅移动的声音打破了教室的宁静。顾亦辰拎着笔记本和那本算法书坐到她身边时带起一阵淡淡的松木香,清冽而干净,如同他给人的感觉。林薇注意到他的动作流畅而优雅,仿佛一切都在精确计算之中,每个动作都有其目的和效率。
"林薇?"他念出她课本扉页的名字,尾音微微上扬,像是确认什么,"图书馆那叠《行为经济学综述》的笔记整理得很棒。图示很有创意。"
她愕然抬头,琥珀色的眼睛因惊讶而微微睁大。原来他记得。那场暴雨中的狼狈相遇,他不仅记住了四散飞舞的稿纸,还记住了她潦草标注的文献笔记——这认知让她耳根发烫,像突然被聚光灯锁定的配角。她从未想过,顾亦辰这样看似对周遭漠不关心的人,会注意到这样的细节,并且还记得如此清晰。
同组的还有两位同学:经济学院的李哲和心理学系的赵媛。李哲是个活泼健谈的男生,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分配任务:"我是经济学院的,对博弈论比较熟悉,我可以负责理论部分...";赵媛则安静许多,只是默默观察着每个人,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像是在研究小组动态本身。
"我们组的分工..."顾亦辰将平板转向众人,屏幕上不知何时已经建好详尽的思维导图,"我认为可以从三个维度切入:理论框架、实证数据和模型构建。李哲负责理论综述,赵媛可以分析行为心理因素,我负责数学模型和算法部分。"
他分配任务像指挥交响乐,逻辑缜密却不带压迫感。当指派到林薇时,他稍作停顿:"林同学负责模型可视化部分如何?我记得你的速写本很有特色,将抽象概念具象化正是我们需要的能力。"
林薇再次惊讶于他的观察力,只能点头应下。她不禁好奇,他是在什么时候注意到她的速写本的?是在开学那天的那次相撞,还是在图书馆的偶遇?这种被默默关注的感觉让她既感到意外又有些窃喜。
在讨论到情感因素在经济学模型中的权重时,李哲坚持传统经济学观点,认为情感因素难以量化应该忽略。林薇鼓起勇气提出:"或许我们可以用'神经经济学视角补充情感因素'?虽然这可能超出了传统经济学范畴,但行为经济学不是正在挑战传统假设吗?"
顾亦辰的钢笔尖在纸上顿住,金丝眼镜后的眸光一闪,像深夜海面掠过的灯塔:"行为经济学中的情感偏差确实常被低估。这个角度很新颖。"他微微侧头,似乎真的在认真考虑这个建议的可行性,"我们可以尝试将情感变量纳入模型,看看会产生什么影响。"
李哲和赵媛也纷纷表示赞同,小组讨论的氛围逐渐活跃起来。林薇发现,尽管顾亦辰表面上冷漠,但在学术讨论中却异常专注和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只要观点有根据,他都会认真考虑,不会因为对方是艺术生就轻视其见解。
这场合作如同在冰面上共舞。林薇看着他骨节分明的手在键盘上飞舞,代码和公式如同流水般倾泻而出,忽然想起心理学课上那个案例:某重点中学的学霸因一次考试跌出前十名而精神崩溃。
"优秀成为唯一身份标识时,人就像站在悬崖边跳舞。"教授的话此刻有了具象画面——顾亦辰完美表象下,是否也藏着不甘脆弱的暗流?他那看似无懈可击的冷静外表下,是否也会有困惑和不安?他是否也曾因为某个难题而辗转反侧,因为某个失败而自我怀疑?
模拟实验环节突发状况。李哲误操作清空了小组刚录入的数据,而教授已经背着手踱步逼近,准备检查各组的进展。
"完了完了,"李哲脸色发白,手指无助地在键盘上敲击,"这下全没了。还有十分钟教授就要来检查了...这是我刚才花了半小时录入的..."
顾亦辰的解决方案刚写到一半,眉头微蹙,但手指已经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试图恢复数据。林薇看着他的侧脸,那专注而冷静的神情忽然激发了她的灵感——她想起自己曾经做过的一个艺术项目,关于如何从碎片中重建完整图像。
她突然抓起记号笔冲向白板:"用'信息熵增理论'重构决策树呢?"笔尖在白板上疾驰,将顾亦辰未完成的公式与自己构思的变量嫁接,竟拼凑出一条全新的分析路径。她的艺术背景此刻出人意料地派上了用场——她用图像和色彩将复杂的理论可视化,使得整个模型突然变得清晰易懂。不同颜色的记号笔代表不同的变量,箭头和图形表示关系和流向,原本抽象的经济学模型变得直观而生动。
满室寂静中,只听见记号笔与白板摩擦的声响和空调的低鸣。所有人都注视着林薇大胆的推导,连教授都停下脚步,饶有兴趣地观察着这个另辟蹊径的解决方案。
突然,顾亦辰轻笑出声,那笑声低沉而短暂,却像冰裂般清脆:"群体行为的不确定性...妙。"他起身接过林薇手中的笔,补完最后一段推导。两人手臂在交接时短暂相擦,他袖口的凉意贴在她皮肤上,像冰川擦过火山,激起一阵微妙的战栗。
当他们共同完成整个模型时,教授眼中满是赞赏:"非常精彩的临场应变和合作!这个角度我都没有想到。特别是将艺术思维引入经济学模型构建,很有创意。视觉化表达确实能帮助理解复杂概念。"
下课铃响起,教室里顿时喧闹起来,同学们开始收拾东西准备离开。顾亦辰整理好物品,在经过林薇座位时,将一张折叠的便签压在笔记本下,动作自然得仿佛只是随手放置什么无关紧要的东西,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等人群散去,林薇小心地展开便签。上面的字迹瘦劲如刀,写道:"校际经济学竞赛组队,需要能劈开迷雾的灯塔。有兴趣的话,周五晚七点图书馆三楼讨论室见。"
没有署名,但毫无疑问来自顾亦辰。她注意到便签的右下角有一个极小的代码图案,像是某种程序设计中的标志,可能代表他的某种个人印记。
她抬头时,只看见他消失在走廊尽头的背影,白衬衫被风鼓动成帆,在阳光下格外醒目。他的步伐稳健而迅速,仿佛永远知道自己的方向,从不犹豫或迷茫。
林薇摩挲着便签边缘,想起昨夜读到的句子:"灯塔的光要穿越浓雾,必先成为黑暗本身。"或许每个人都是一座移动的冰山,而真正的相遇,需要勇气潜入对方生命的海域,去探索那隐藏在水面之下的95%。
公共课教室重归寂静,唯有阳光在空座位上流淌。她撕下便签空白处,画下一座灯塔与两座遥遥相望的冰山。在灯塔的光芒中,她细细地写上一个小小的"愿"字,表达着自己对未知可能的期待和勇气。
收起画笔,林薇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经济学竞赛吗?这或许会是个有趣的挑战。而那个如冰山般的顾亦辰,似乎并不像表面那么冰冷不可接近。在他冷静的外表下,或许有着对知识和创新的共同追求。
她开始收拾东西,将那张便签小心地夹进经济学笔记本中。就在这时,她注意到便签背面还有一行极小的字:"PS:你的可视化方法很出色。"
这个发现让她心跳微微加速。原来他不仅注意到了她的存在,还认可了她的能力。这种认知像一缕阳光,悄悄融化了冰山的一角,让她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窗外,九月的风吹过星城大学的林荫道,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无数刚刚开始的故事。林薇将书包背好,脚步轻快地走出教室,心中充满了新的期待。
她的脑海中已经开始构思周五见面时可能的话题,以及如何为经济学竞赛贡献自己独特的角度。也许她可以带来速写本,用图像化的方式表达复杂的经济学概念,就像今天在课堂上做的那样。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或许正是顾亦辰看中的。
走到教学楼门口,她意外地看到顾亦辰还站在不远处,似乎是在等人。当他转头看到她时,微微点头示意,然后转身离去,步伐依然坚定而迅速。
林薇站在原地,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大学生活果然充满了意想不到的相遇和可能性,而她已经开始期待下一次的"冰山下的对话"了。也许在周五的图书馆会面中,她能够更多地了解那个冰山下的真实顾亦辰,而不仅仅是表面那个冷静完美的学霸形象。
她轻轻握紧手中的笔记本,里面夹着那张珍贵的便签,像是握着一个刚刚开始的秘密。经济学竞赛、图书馆会议、还有那个邀请她的冰山学长——这一切都让她的大学日常突然变得不同寻常起来。
林薇深吸一口初秋的空气,感受着阳光的温暖和微风的清凉,脚步不由自主地变得轻快。她决定先回宿舍好好准备,为周五的会面做好充分准备,不仅要展示自己的可视化能力,还要提前预习一些经济学知识,不能再像今天这样措手不及。
这个突如其来的邀请,像是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她的生活中荡开了一圈圈涟漪。而她,已经准备好跟随这些涟漪,去探索更广阔的水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