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古代小说 > 临江仙番外版
本书标签: 古代 

临江仙

临江仙番外版

临江仙

第一章 渡头柳色

暮春的临江渡,总被一层濛濛的水汽裹着。老柳树的枝条垂到青石阶上,风一吹,就把白絮送进江里,跟着水波打几个转,又漂向远方。

沈砚之勒住马时,衣角还沾着赶路的尘土。他抬头望了眼渡口那棵熟悉的老柳,十年了,树影依旧婆娑,只是树下当年摆着茶寮的地方,如今只剩一块磨得发亮的青石板。

“客官,要渡江吗?”船夫撑着篙走过来,目光落在他腰间——那里挂着枚羊脂玉佩,上面“砚”字的纹路被摩挲得温润如玉。

沈砚之摇头,声音带着些微沙哑:“我等个人。”

这话让船夫愣了愣,随即笑道:“大人是外地来的吧?这临江渡啊,除了赶船的,鲜少有人等。倒是十年前,有个姓苏的姑娘,总在这柳树下等一个秀才郎。”

沈砚之的心猛地一沉,指尖攥紧了缰绳。他知道船夫说的是谁,那是他的阿晚,是他藏在心底十年,连做梦都不敢忘的人。

十年前,他还是个连笔墨都快买不起的穷秀才,每天揣着本旧书,坐在苏晚家的茶寮里。苏晚总趁她爹不注意,偷偷给他泡一壶雨前龙井,用的是她最宝贝的青瓷杯。两人常倚着柳树,他读诗,她听,兴起时便共填一阙《临江仙》。他写“柳岸风轻摇画舫”,她就接“江心月淡照归人”,那时的风里都裹着甜,连江水都似要漫过心头。

后来苏晚的叔父在江南做官,要接她去享荣华。她抱着他的书箱哭了一夜,说“砚之,我不想走”,可叔父的话像根刺:“他若真有本事,便该金榜题名,再来寻你,总不能让你跟着他一辈子受苦。”

她走的那天,沈砚之正在城里赶考前的最后一课。等他疯跑回渡口,只看见乌篷船的影子越来越小,江面上飘着她不小心遗落的银钗——那是他用第一个月教书钱给她买的。

第二章 故物重逢

沈砚之在渡口住了下来,就租在茶寮旧址旁的小客栈里。每天清晨,他都会去柳树下站一会儿,像是在等一场迟了十年的归期。

这日午后,他正对着江面露着的旧词稿发呆,忽听见渡口传来一阵熟悉的笑声。那声音清清脆脆,像极了当年苏晚笑起来的模样。

他猛地抬头,看见一艘挂着“苏”字灯笼的乌篷船正缓缓靠岸。船帘掀开,一个穿着素色衣裙的女子扶着船舷下来,发间别着一支银钗——样式和当年他送她的那支,分毫不差。

女子也看见了他,脚步顿了顿,目光落在他腰间的玉佩上,眼睛慢慢红了。

“沈……沈砚之?”她的声音带着些不确定,还有难以掩饰的颤抖。

沈砚之喉结动了动,往前走了两步,才发现她眼角虽添了些细纹,却仍如当年那般亮。他想说些什么,可话到嘴边,却只化作一句:“阿晚,你回来了。”

苏晚笑了,眼眶却湿了。她从袖中取出一张泛黄的纸,递到他面前——那是当年两人未写完的《临江仙》词稿,末尾空着的地方,如今添了新的字迹:“别后相思皆寄月,今朝归渡恰逢君。”

“我找了你五年,”苏晚的声音轻得像风,“叔父去世后,我就四处打听你的消息,直到前几日听说,临江府新来的知府姓沈,腰间挂着枚‘砚’字佩……”

沈砚之接过词稿,指尖触到纸页上残留的温度,忽然觉得眼眶发烫。他伸手,轻轻拂去她发间沾着的白絮,像十年前那样:“当年我没追上你,这十年,我一直在等你。”

第三章 词续今朝

暮色渐浓时,沈砚之陪着苏晚走在江边。晚风拂过,柳丝轻晃,倒比十年前多了几分温柔。

“你当年走后,我考中了进士,本想立刻去找你,可朝廷派我去了西北,一待就是八年。”沈砚之轻声说着这些年的经历,苏晚静静听着,偶尔点头,眼神里满是心疼。

走到当年茶寮的青石板前,沈砚之停下脚步,从书箱里取出一支笔、一张宣纸:“当年未竟的词,今日该补上了。”

苏晚笑着点头,靠在他身边。他提笔写下第一句:“十载相思凝渡口”,她便轻声接:“一朝重逢话从前”。笔尖在纸上流转,十年的牵挂、等待、思念,都化作词句,落在暮色里。

写完最后一句,沈砚之把笔放下,握住苏晚的手。她的手还是和当年一样暖,只是多了些薄茧——那是这些年她四处奔波留下的痕迹。

“阿晚,”他望着她的眼睛,认真地说,“往后,我再也不会让你走了。”

苏晚靠在他肩上,望着江面上的渔火,轻声应道:“好。”

晚风拂过,带着江水的气息,吹动了纸上的《临江仙》。老柳树下,两人并肩而立,像是把十年的空白,都补成了圆满的模样。

临江仙番外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