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回演唱会如同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在上海首站成功后,迅速驶向下一座城市。北京、南京、成都……团队在机场、酒店、场馆之间高速旋转,重复着紧张彩排、极致演出、庆功放松的循环。
颜夕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节奏。她在后台控制台前愈发沉稳老练,甚至能预判一些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提前做好准备。她和技术团队、灯光团队的配合也愈发默契,往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能心领神会。
她与檀健次的交集,大多依旧发生在工作场合。彩排时的简短沟通,演出前在后台通道擦肩而过时的一句“加油”,庆功宴上隔着人群的举杯致意。
那个上海夜晚的酒店大堂,和那条星轨手链,像一场被忙碌行程迅速冲淡的、微不足道的梦。颜夕将它仔细收好,没有再拿出来戴过,也没有再向任何人提起。她将它理解为老板对得力下属的一种额外犒赏,仅此而已。
在成都站演出后的第二天,团队有半天的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商量着要去尝尝地道的火锅。
聚餐时,气氛很热闹。麻辣锅底沸腾着,氤氲的热气模糊了每个人的脸。檀健次似乎也很享受这种放松的时刻,话比平时多了些,甚至会和小方抢毛肚吃,露出难得的孩子气的一面。
颜夕这几天不太能吃辣,涮着清汤锅,安静地听着大家说笑。
席间,不知道谁起了个头,开始聊起大学时代的趣事。小方说得手舞足蹈,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檀健次也听得饶有兴致,目光带笑地扫过众人,最后落在安静吃东西的颜夕身上,很自然地随口问了一句:“颜夕,你大学是哪个学校的?就是学影视美术的那个吗?”
这个问题很平常,就像同事间最常见的闲聊。
颜夕放下筷子,擦了擦嘴,回答道:“不是,北体的。”
“北体?”檀健次似乎有点意外,眼神亮了一下,“我就是北体的,以你的专业能力,我怎么可能没见过你?”
“我晚你好几届呢,你毕业的时候我才刚入学。”颜夕笑了笑,“而且不同系,校区好像也不太一样?”
“对哦,好像是。”檀健次恍然,笑着摇了摇头,“看我这记性。那在学校的时候,看过北体的毕业大戏吗?”他像是找到了共同话题,语气里带着点学长般的随意和好奇。
“好像……没有。”颜夕努力回忆了一下,有点不好意思,“那时候课业挺忙的,而且好像票也很难抢。”她没说出口的是,那时她还不是他的粉丝,甚至对音乐剧都了解不多。
“也是,我们那届票是挺难抢的。”檀健次点了点头,语气里带着一丝淡淡的怀念,并没有因为她说没看过而失望。他很自然地把一盘涮好的、不那么辣的雪花牛肉转到她面前,“这个不辣,味道不错,尝尝。”
“谢谢。”颜夕夹了一片牛肉。
这个话题就这样轻飘飘地开始,又轻飘飘地结束了。像火锅上升腾起的蒸汽,出现一下,很快就消散在空气里。
但坐在旁边的小方,却敏感地捕捉到了什么。他看了看檀健次,又看了看颜夕,眼里闪过一丝探究,但很快又被锅里的黄喉吸引了注意力。
饭后,大家决定去附近的茶馆体验一下成都的慢生活。茶馆里环境清幽,大家三三两两地坐着喝茶聊天。
颜夕和宣传组的两个女孩坐在一起,分享着刚才拍的照片。
檀健次和李姐、小方他们坐在另一桌,似乎在聊着工作上的事情。
过了一会儿,小方拿着手机走过来,对颜夕说:“小颜,帮个忙,给我们那桌拍张合照呗?”
“好啊。”颜夕接过手机,走到他们那桌。
檀健次很自然地往里面挪了挪,给拍照留出空间。李姐和小方笑着凑近。
颜夕找好角度,连续拍了几张:“好了,你们看看。”
小方接过手机查看:“哇,拍得真好!老板你看,小颜这构图绝了,把你拍得特别帅!”
檀健次凑过去看,照片里他笑容放松,背景虚化得恰到好处,确实拍得很好。他抬头看向颜夕,眼里带着赞赏的笑意:“技术不错啊,不愧是学美术的。”
“业余爱好而已。”颜夕谦虚地笑了笑。
“哎,小颜,你也过来,我帮你们拍一张!”小方忽然起哄道,推着颜夕往那边走,“校友重逢,得纪念一下!”
颜夕一时没反应过来,差点没站稳。檀健次下意识地伸手虚扶了一下她的胳膊,很快又松开。
这个提议让气氛瞬间变得有点微妙。颜夕有些尴尬,连忙摆手:“不用了不用了……”
檀健次也笑了笑,解围道:“别闹了小方。”他的语气温和,但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阻止意味。
小方立刻会意,笑嘻嘻地收回了手机:“开玩笑的嘛!那下次等颜夕做出更大成绩,再一起合影庆功!”
这个小插曲很快过去,大家继续喝茶聊天。
但颜夕能感觉到,那一条无形的线,依然清晰地横亘在那里。那条线叫做“老板和员工”,叫做“偶像和工作人员”,叫做“适当的距离”。他不会轻易越过,也会适时地阻止别人越过。
他可以和你聊校友趣事,可以给你转菜,可以夸奖你的拍照技术,但这些都停留在“关系不错的同事”或“学长学妹”的范畴内。
那条名为“朋友”的界限,他划分得很清楚,也守护得很谨慎。
颜夕心里并没有失落,反而更加清醒。她欣赏的,不也正是他这种始终如一的、有分寸的处事方式吗?
她回到自己的座位,端起微凉的茶喝了一口,茶香清冽,回甘微苦。
就像他们之间的关系,清澈,有温度,但也有它必须保持的、恰到好处的距离感。
这样,就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