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局的繁忙似乎永无止境,但总有一些牵挂,能穿透案件的喧嚣,沉甸甸地压在心头。对于曾克强而言,这份牵挂就是仍躺在医院重症监护室里、生死未卜的胡刚,以及他那个被巨大创伤定格了的家庭。
抽出一个短暂的间隙,曾克强和胡刚的妻子古莉,带着他们的儿子亮亮,再次来到医院。消毒水的味道冰冷而刺鼻,走廊里安静得只能听到仪器规律的滴答声。胡刚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依靠医疗设备维持着生命体征,仿佛只是沉睡,却又遥远得隔着一个世界。
古莉默默地打来温水,仔细地替丈夫擦拭着脸庞和手臂,动作轻柔,仿佛怕惊扰了他。她低声絮叨着家里琐事,孩子的近况,声音哽咽却强忍着不让自己崩溃。这份沉默的坚强,比嚎啕大哭更让人心碎。
曾克强站在一旁,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看着胡刚苍白的面容,拳头不自觉地攥紧,指甲深深嵌进掌心。兄弟倒下的画面和幕后那令人窒息的疑云,日夜灼烧着他的内心。
最让人揪心的是亮亮。小男孩穿着干净的衣服,被妈妈收拾得整整齐齐,但他那双原本应该充满灵气的大眼睛,此刻却空洞无神,仿佛所有的光都在目睹父亲坠楼的那一刻熄灭了。他紧紧攥着妈妈的衣角,对病床上沉睡不醒的爸爸没有任何反应,不哭,不闹,不说话,像一尊被抽走了灵魂的、精致却易碎的瓷娃娃。心理学专家说这是严重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恢复需要极长的时间和无尽的爱与耐心,甚至可能永远无法完全走出阴影。
曾克强蹲下身,努力让自己的表情显得柔和,拿出特意买来的新玩具,试图引起亮亮的注意。“亮亮,看,曾叔叔给你带什么了?会变形的汽车哦……”
亮亮的眼珠一动不动,视线没有任何焦点,仿佛曾克强和玩具都是透明的一样。那种彻底的隔绝感,让曾克强感到一阵无力的心酸和巨大的愤怒——对那个让胡刚变成这样、让孩子失去父亲的幕后黑手的愤怒。
病房里的气氛沉重得让人难以呼吸。短暂的探视时间结束,曾克强心情愈发郁闷地离开医院,刚回到组里,甚至连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新的警情就如同一盆冷水,兜头浇下。
西郊报警!一个养蜂人在自家蜂场附近发现了一具男尸!
曾克强和季洁立刻带上人马,驱车赶往现场。警笛声再次撕破了城市的空气。
现场位于一片相对偏僻的槐树林旁,蜂箱散落在周围,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蜂蜜和花粉甜香,但这甜腻的气息却与死亡的恐惧诡异交织。死者是一名三十岁左右的男性,穿着花里胡哨的衬衫,倒在一片杂草中,颈部有明显的勒痕,死因是机械性窒息。初步勘察,死者身上有少量财物丢失,但又不像是单纯的抢劫,现场有短暂的搏斗痕迹。
很快,死者的身份被核实。此人外号“羊头”,是西郊一带小有名气的混混,平日里游手好闲,偷鸡摸狗,打架斗殴是家常便饭,进派出所就像回家一样频繁。这样一个处于社会底层、近乎文盲的混混被杀,仇杀或分赃不均的可能性似乎最高。
然而,现场勘查中,一个极不协调的物证出现了——在死者“羊头”的尸体不远处,技术队的同事发现了一本被丢弃的、封面崭新的书。书名是《网络时代》,一本探讨互联网技术、商业模式和未来发展趋势的书籍,充满了高科技和前沿的气息。
一个连字都可能认不全的街头混混,身边会带着这样一本书?这比在蜂场里发现一只企鹅还要令人匪夷所思。
“这本书哪来的?”曾克强拿起那本书,掂量了一下,眉头紧锁,“查一下上面的指纹。”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这本诡异的书上。它像是一个来自错误时空的物件,硬生生地嵌入了这起充满市井暴力气息的凶杀案中。
指纹鉴定结果很快出来,更令人惊讶。书上确实提取到了多枚清晰的指纹,经比对,与死者“羊头”的指纹吻合。但关键点在于,这些指纹大量地、反复地重叠出现在书中某一页——印有一家名为“新大陆网络公司”首席执行官康盛大幅照片和专访的那一页!
照片上的康盛,年轻、自信、西装革履,目光锐利地望向未来,是典型的时代精英、高科技弄潮儿的形象。而“羊头”,则是一个挣扎在社会边缘、与知识和科技几乎绝缘的混混。
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怎么会通过这样一本书产生联系?一个文盲,为什么会反复摩挲一个高科技公司CEO的照片?是崇拜?是怨恨?还是某种不为人知的交易或联系?
“这个康盛,和‘羊头’是什么关系?”季洁提出了关键问题。
“立刻调查这个新大陆网络公司,还有这个CEO康盛!”曾克强下令,“同时,重新梳理‘羊头’的社会关系网,尤其是最近一个月的联系人、通话记录、银行流水,任何异常都不要放过!”
两条线同时展开调查。对康盛的调查反馈很快:青年才俊,海归博士,高科技领军人物,形象正面,公司运营良好,几乎没有任何污点。他的生活圈、工作圈,与“羊头”所处的世界完全是两条平行线,理论上绝无交集。
而对“羊头”的深入调查,却发现了一些蹊跷。他最近似乎手头阔绰了一些,经常在小酒馆吹嘘自己“认识大人物”、“要办大事”,但具体细节无人知晓。他的通话记录里,有一个号码近期联系频繁,但这个号码是非实名的预付费电话卡,定位飘忽不定。
就在案件再次陷入僵局时,一个刑警无意中的一句话提供了灵感:“这‘羊头’反复摸这照片,会不会……他不是对康盛感兴趣,而是对康盛代表的什么东西感兴趣?或者,他想通过康盛找什么人?”
“找人?”曾克强猛地抓住这个思路,“康盛是名人,照片经常见报。一个文盲想找名人干嘛?告状?求助?还是……威胁?”
但“羊头”似乎并不像要去威胁的样子,那本《网络时代》几乎被他翻烂了那一页,更像是一种执念。
突然,曾克强想到了什么:“查!查康盛的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尤其是……不在他那个高端圈子里的亲属!”
这个方向对了!调查发现,康盛的父亲,康师傅,并非什么知识分子或企业家,而是一名退休后又被返聘的、老实巴交的肉联厂老工人!他一生勤劳,为人正直,以儿子的成就为傲,但自身的生活圈子非常简单,就是工厂和家庭。
一个大胆的推测浮现在曾克强脑海中:会不会是“羊头”不知通过什么途径,知道了康盛父亲的工作单位,他想找的其实是康盛的父亲?但他不识字,只知道康盛的长相,所以只能通过杂志上的照片来确认“目标”的父亲是谁?
警察们立刻赶往肉联厂。经过耐心的询问和旁敲侧击,真相终于浮出水面,令人唏嘘。
原来,康师傅在厂里人缘很好,但最近一段时间,他确实显得心事重重。在警察保证保密和为他安全着想的前提下,这位老工人终于道出了实情:不久前,确实有一个看起来流里流气、外号好像叫“羊头”的年轻人来找过他几次。那人手里就拿着一本杂志,指着上面康盛的照片,吞吞吐吐、言辞闪烁地说自己遇到了天大的难事,走投无路了,听说康总(康盛)是大好人、大企业家,想求康总帮帮忙,哪怕借点钱救急也行。他甚至暗示如果得不到帮助,可能会去找媒体“说道说道”。
康师傅一辈子老实,爱子心切,既怕儿子名声受损,又心疼儿子创业不易,更本能地觉得这事蹊跷、不愿给儿子添麻烦。他几次都想自己掏点钱把这个混混打发走,但又担心对方贪得无厌。他正处于极度为难和焦虑之中,没想到这个混混竟然被人杀了。
一切都解释得通了。“羊头”不知从何处得知了康盛父亲的信息,他想利用名人爱惜羽毛的心理,进行敲诈勒索。他不识字,只能通过杂志照片来确认目标,反复摩挲那页纸,是在给自己打气,也是在琢磨如何实施。而他最近的手头阔绰,很可能来自对其他类似目标的“成功试验”。他的死,或许是因为勒索引发了真正的杀身之祸,或许是在其他犯罪活动中被灭口,但那本《网络时代》和上面的指纹,阴差阳错地记录下了这起案件中最为荒诞和讽刺的一个连接——一个文盲混混,试图通过一本他根本看不懂的高科技书籍,去触碰和利用一个他完全无法理解的世界,最终却招致了杀身之祸。
案件破了,却又没完全破。他们找到了“羊头”与康盛之间诡异的联系,揭示了部分动机,但真凶是否与此相关,还是另有一条隐藏的线索,仍需继续追查。而康师傅那份深沉的、保护儿子又不知所措的父爱,以及“羊头”可悲又可恨的挣扎,都为这起冰冷的案件,增添了一抹复杂的人性色彩。曾克强看着结案报告,心中想的却是医院里亮亮那双空洞的眼睛,以及胡刚案那厚重的迷雾。世间的罪恶,有的源于贪婪,有的源于绝望,有的则隐藏在更深、更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