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墨在部长会议上的警告,很快在学生会的核心圈子里传开。虽然大多数人只是将其视为会长整顿风纪的常规操作,但一些嗅觉敏锐的人,还是从中品出了不同寻常的意味。
会长亲自出面,为一个新入会的干事平息流言、警告潜在的攻击者,这本身就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林晓,是受他庇护的。这种庇护,显然超出了普通上下级关系的范畴。
这种认知,让那些原本对林晓抱有敌意的人,在忌惮会长的同时,也对林晓产生了更深的嫉妒和好奇。而一些原本持中立态度的人,则开始重新评估林晓的地位和与会长的关系。
林晓本人,对于这种“维护之意”,感受最为复杂。
他清楚地记得,那天在雨中沈墨为他撑起外套时的强势,在医务室外追问时的探究,以及在部长会议上那番虽未点名却针对性极强的警告。这些举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矛盾的画面:沈墨时而冷漠审视,时而出手相助;时而步步紧逼,时而又划出保护圈。
林晓猜不透沈墨的真实想法。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让他感到困惑和不安。他宁愿沈墨一直保持那种公事公办的冷漠,那样他至少知道如何应对。而现在这种夹杂着探究与维护的复杂态度,反而让他更加不知所措。
他试图将沈墨的维护理解为对学生会的负责和对公正的坚持。毕竟,打压排挤行为确实有损学生会声誉。但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提醒他,事情可能没有那么简单。沈墨看他的眼神,那种专注和探究,绝非仅仅出于公心。
这份“维护之意”,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确实为林晓挡掉了一些麻烦,让他能够更专注于学业和工作;另一方面,它也无形中将林晓与沈墨捆绑得更紧,让他更加难以摆脱对方的关注和影响。
林晓发现,自己在学生会里,似乎被默认为拥有了某种“特权”。分配任务时,没有人再敢故意刁难;讨论方案时,他的意见会受到更多的重视;甚至有些不太熟悉的干事,会主动向他示好。
这种变化,并未让林晓感到欣喜,反而让他更加警惕。他深知,这些“优待”并非源于他自身的能力得到了完全的认可,而是源于沈墨的态度。一旦沈墨的态度改变,或者他与沈墨的关系出现波动,这些“优待”可能瞬间化为乌有,甚至变成反噬他的利刃。
因此,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行事愈发低调谨慎,绝不因任何特殊对待而沾沾自喜或逾越本分。他努力维持着与沈墨的距离,在工作和必要的接触中,始终保持恭敬和疏离的态度。
沈墨的维护之意,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将林晓笼罩其中。林晓在这张网中,小心翼翼地行走着,既享受着暂时的安宁,又时刻警惕着可能存在的陷阱。这份维护,是福是祸,此刻尚难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