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系统》出版一个月后,热度未减反增。书籍连续四周位居畅销榜首位,读者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甚至大学文学课程也开始将其列为研究文本。
一个周六的早晨,林夕被门铃吵醒。开门后,她惊讶地发现陈默站在门外,手中提着行李箱。
“早。”他笑容灿烂,“绑架你二十四小时。收拾东西,目的地保密。”
林夕又惊又喜,“可是今天有读者见面会...”
“已经请赵姐重新安排了。”陈默神秘地眨眨眼,“有些事比宣传更重要。”
一小时后,车驶出城市,开往郊外。最终停在一处僻静的山庄前——这是他们第一次共同观星的地方。
“为什么回到这里?”林夕好奇地问。
陈默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牵着她的手走向观景台,“来。”
观景台布置得简单而温馨:望远镜、毯子、野餐篮,还有一台老式唱片机播放着轻柔的爵士乐。
“纪念我们第一次共同观星两个月。”陈默解释,递给她一个信封,“先看看这个。”
信封里是读者来信的精选。林夕一封封阅读,被深深感动:
“《双星系统》让我和分手多年的男友重新联系,现在我们一起参加了星光计划...”
“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从未感到被如此理解和代表...”
“你们的故事让我相信创作与爱情可以共存共荣...”
最让她动容的是一封来自癌症患者的信:“化疗的痛苦夜晚,我读着你们的书,看着窗外的星空。谢谢你们让我在黑暗中看到光。”
泪水模糊了林夕的视线,“这些就是最好的回报。”
陈默点头,“正是这些信让我明白,我们的创作已经超越了个人意义。”他深吸一口气,“所以我想和你正式讨论星光计划的未来。”
他们铺开计划书,在星空下讨论起来。陈默提议扩大奖学金规模,林夕则想增加艺术家驻留项目。讨论热烈而充满灵感,仿佛又回到了创作《双星系统》时的状态。
中午,山庄主人送来午餐,意外地是一位盲人。
“听说你们是那本星星书的作者?”老人微笑道,“我‘听’完了你们的书,音频描述版。虽然看不见星空,但你们文字中的光,我能感受到。”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林夕。饭后,她立即在计划书中增加了一条:“确保所有项目对残障人士无障碍,制作多格式版本。”
下午,他们散步至山谷中的小溪边。陈默突然问:“还记得你设计封面的最初概念吗?那两个即将相遇的人。”
林夕点头,“现在他们不仅相遇,还找到了共同的方向。”
溪水潺潺,阳光透过树叶洒下光斑。陈默从口袋中取出一个小盒子,这次不同以往。
“林夕,”他单膝跪地,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枚设计精美的戒指——双星环绕一颗钻石,“你愿意正式让我们的轨道交汇,成为彼此永恒的星吗?”
林夕惊讶地捂住嘴,泪水夺眶而出,“这就是你带我来这里的原因?”
“我思考了很久如何求婚。”陈默眼神温柔,“不是作为作家墨沉,而是作为爱你的陈默。没有观众,没有闪光灯,只有我们和见证我们爱情的星空。”
林夕拉起他,投入他怀中,“是的,一千个是的。不是因为你是有名的作家,而是因为你是那个会记得在海盐可可里加棉花糖的人,是那个理解我设计理念的人,是那个让我成为更好自己的人。”
他们相拥良久,直到夕阳开始西沉。回到观景台,陈默revealed另一个惊喜:他邀请了最亲近的朋友和家人,包括林夕的父母和姑妈,通过视频连线共同庆祝。
当晚,星光特别明亮。通过望远镜,他们看到了木星条纹和土星环,甚至捕捉到了一颗流星划过。
“许愿了吗?”陈默问,如同他们初遇的那夜。
林夕展示手上的戒指,“已经实现了。”
他们依偎在毯子下,规划着未来:共同的工作室兼新家,星光计划的发展,甚至下一本合作书籍的构思。
“不只是双星系统,”陈默说,“而是多元宇宙。我们可以探索不同艺术形式的融合,甚至与科学家合作。”
林夕眼睛一亮,“像达芬奇那样,艺术与科学交融!我们可以从天文艺术开始...”
讨论直至深夜,创意如星光般迸发。最后,林夕在笔记本上画下了新项目的初步草图:一个融合科学数据与艺术表达的展览概念。
“就叫‘宇宙共鸣’如何?”她提议。
陈默赞叹地点头,“完美。就像我们的共鸣。”
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他们看到了国际空间站划过天空——一颗缓慢移动的“星星”,承载着人类的梦想与合作精神。
“看,”林夕轻声道,“即使在那公理高空,人们也在合作创造。就像我们一样。”
返程路上,他们决定不立即公开订婚消息,而是先专注于星光计划的启动。但林夕父母已经迫不及待开始计划婚礼,姑妈则建议在老家举办仪式,“让星空见证”。
回到城市,生活继续忙碌,但有了新的意义。他们开始改造楼上的空间,设计共同的工作室。最大的争议是书架如何分配——最后决定按颜色而非领域排列,象征边界的打破。
一个月后,星光计划正式启动。首次奖学金授予了一位农村女孩,她的星空摄影作品虽然技术粗糙,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
发布会上,女孩怯生生地问:“你们真的相信我能成为艺术家吗?”
林夕蹲下身与她平视,“不是相信你能成为,而是知道你已经是了。艺术家不在于技巧完美,而在于有无表达的灵魂。”
陈默补充道:“而我们会帮助你让更多人看到你的星空。”
当晚,林夕在工作室修改设计时,陈默带来一个惊喜:他找到了女孩家乡的星空照片,放大打印,准备挂在新工作室的墙上。
“提醒我们初心所在。”他说。
深夜,他们站在各自公寓的窗前,通过手机通话。这已成为他们的仪式,无论多忙,总在睡前分享片刻。
“今天收到最有趣的读者来信。”陈默说,“一位天文学家指出我们书中一处科学错误,但称赞了我们‘诗意的真实’。”
林夕笑道:“下本书我们可以请科学顾问。成长不是否定过去,而是拥抱更广阔的可能性。”
沉默片刻,陈默轻声说:“知道我最期待什么吗?不是销量记录或奖项,而是几十年后,我们仍这样站在窗前,分享一天的收获。”
林夕抚摸窗玻璃,仿佛能触到对面的他,“那时可能有新的科学发现,新的艺术形式,但星光依旧,我们的爱也是。”
他们同时抬头,望向同一片星空。城市光害使星星稀疏,但知道彼此在看同样的天空,就足够了。
“晚安,我的恒星。” “晚安,我的星光。”
两扇窗户的灯光相继熄灭,但星空永远亮着,如同真爱与创意,历经时间考验而永恒。他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轨道已经交汇,光芒相互映照,在浩瀚宇宙中书写着属于双星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