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话:校园里的非遗“声”动时刻
筹备会结束后的一周,贺峻霖的日子被密密麻麻的待办填满:和逆光少年打磨简化版《白沙新声》的唱腔,跟马嘉祺、宋亚轩对接手势舞与京胡旋律的融合,还得抽时间跟两所小学的老师确认活动场地——小到乐器摆放的位置,大到孩子们的分组安排,他都逐一核对,生怕出半点差错。
丁程鑫看他每天抱着乐谱熬到深夜,特意把练习室的暖灯换成了护眼款,还每天带一保温杯蜂蜜水:“练嗓子别硬扛,每隔一小时喝两口,我盯着你。”刘耀文则主动包揽了“场地踩点”的活儿,拍了满手机的现场照片发群里,标注好“这里放月琴”“这边适合教手势舞”,连卫生间的位置都标得清清楚楚:“贺儿你不用跑两趟,我都给你摸清了。”
活动当天,北京的阳光格外透亮。贺峻霖带着逆光少年先到学校,刚把月琴、曲谱摆好,时代少年团就拎着大包小包赶来——马嘉祺手里是装着非遗手工材料的纸箱,宋亚轩抱着调好音的京胡,严浩翔和张真源则搬着印好的《白沙新声》简谱,一进门就喊:“贺儿,我们来搭把手!”
孩子们排着队走进活动室时,眼睛都亮了。贺峻霖先拿起月琴,轻轻拨了个音,笑着跟大家打招呼:“我是贺峻霖,今天要跟哥哥们一起,教大家唱一首非遗古乐,还做好玩的手工。”话音刚落,宋亚轩就凑过来,京胡跟着奏起简单的旋律,孩子们立刻凑得更近了些。
分组环节,贺峻霖和逆光少年负责“音乐组”,拿着简谱教孩子们唱简化版《白沙新声》。有个小女孩总记不住“腔韵”,贺峻霖就蹲下来,拿着她的手轻轻打节拍,还模仿着王老师当年教他的样子,慢慢讲:“这里要轻轻提一下气,像吹小泡泡一样,声音就好听啦。”旁边的成员也没闲着,有的帮孩子纠正姿势,有的把难记的歌词编成小口诀,活动室里满是稚嫩的歌声。
另一边的“手工组”也格外热闹。马嘉祺教孩子们折昆曲里的“小纸扇”,手把手教大家叠扇面、压纹路;丁程鑫拿着彩笔,帮不会画的孩子在扇面上画戏台图案;刘耀文则故意把纸扇折歪,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原本拘谨的氛围瞬间散了。严浩翔拿着平板,时不时拍几张孩子们的笑脸,还跟张真源一起,把做好的纸扇和乐谱整理好,“等活动结束,给每个孩子都装成小礼盒带回去。”
中途休息时,有个小男孩跑过来,举着自己折的歪歪扭扭的纸扇,递给贺峻霖:“贺老师,我把扇面画成月琴啦,送给你!”贺峻霖接过纸扇,小心地揣进兜里,还教小男孩唱了两句《白沙新声》,小男孩跟着哼完,又跑回小伙伴身边,大声说:“贺老师教的歌超好听,我以后也要学非遗!”
听到这话,马嘉祺走过来,拍了拍贺峻霖的肩膀,眼里满是欣慰。丁程鑫也笑着递过来一瓶水:“你看,孩子们都喜欢,咱们这阵子没白忙。”刘耀文则凑过来,指着不远处跟着唱的孩子:“贺儿,你教得也太有一套了,比我当年学动作快多了!”
活动最后,所有孩子拿着自己做的手工,跟着贺峻霖和时代少年团、逆光少年一起,完整地唱了一遍《白沙新声》。京胡、月琴的声音混着稚嫩的歌声,飘出活动室,连站在门口的校长都忍不住拍手。散场时,孩子们围着他们不肯走,有的问“下次还来教我们吗”,有的拉着贺峻霖的衣角,说“我想再学唱一句”。
送走最后一个孩子,大家才松了口气。贺峻霖看着满桌的乐器和剩下的手工材料,刚想收拾,就被马嘉祺按住手:“你歇着,我们来收拾,你今天教了一上午,嗓子都哑了。”丁程鑫已经拿起抹布擦桌子,刘耀文则把乐谱叠得整整齐齐,逆光少年的成员也跟着动手,没人喊累,还时不时聊起刚才孩子们的趣事。
收拾完走出学校时,夕阳把大家的影子拉得很长。贺峻霖想起早上出门时,王老师特意发来消息,说“好好跟孩子们相处,非遗的种子,说不定就这么种下去了”,现在看来,真的种下去了。他摸了摸兜里的小纸扇,转头跟身边的人说:“晚上我请大家吃饭吧,谢谢你们今天帮我这么多。”
“该我们请你才对,”马嘉祺笑着说,“庆祝咱们非遗进校园第一站成功。”宋亚轩也跟着点头:“而且我还想跟你聊聊,下次能不能再改首非遗曲子,教更多孩子。”逆光少年的成员则说:“我们已经跟校长约好,下个月再来一次,这次教孩子们做月琴小模型!”
贺峻霖听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心里满是欢喜。他知道,这场校园里的非遗之约,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有身边这群人陪着,他能把非遗的“声音”和“温度”,带给更多孩子,也能带着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一步步走向更远的地方。路过校门口的梧桐树时,他悄悄摸了摸兜里的纸扇,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