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录音棚那次惊心动魄的旋律试探后,季隅对刘宇宁的微信消息产生了一种条件反射般的警觉。每次提示音响起,她都要先做一下心理建设才敢点开。
然而,刘宇宁似乎暂时收敛了那种直白的试探。他的微信依旧会来,但内容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冷冰冰的工作文件分享或音乐讨论。
有时是一张照片。比如某个傍晚,他发来一张从片场休息间窗口拍到的夕阳,天空被染成一片暖橙色。配文很简单:
刘宇宁“收工。今天的夕阳不错。”
季隅看着那张照片,愣了一下。这种分享生活碎片的行为,已经明显超出了纯粹的工作范畴。她犹豫了一下,不知道该回什么。点赞显得太随意,评论又怕接话。最后,她斟酌着回了一句:
季隅“很美的景色。刘老师辛苦了。”
客气,疏离,但也不算失礼。刘宇宁回了一个简单的微笑表情。
有时是一张美食照片。比如某天晚上,他发来一桌看起来就很辣的川菜照片。
刘宇宁“犒劳一下自己。季老师能吃辣吗?”
季隅看着那红彤彤的辣椒,下意识地咽了下口水。她其实挺喜欢吃辣,但和他讨论这个?总觉得怪怪的。
季隅“还可以。刘老师慢用。”
再次把天聊死。但他似乎并不气馁,也不再深入话题,仿佛真的只是随手一发。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一场秋雨之后。北京气温骤降。
季隅早上起来有点鼻塞,可能是昨晚熬夜编曲有点着凉。她正想着泡杯感冒冲剂,手机就响了。
刘宇宁“看天气预报说大幅降温了,早上起来是不是感觉特别明显?季老师多穿点,注意保暖,别感冒了。”
季隅看着这行字,愣住了。这语气……太熟悉了。和梦里那个总会叮嘱她“小孩儿,天冷了记得加衣服,别嘚瑟”的宁哥几乎一模一样。
他这又是什么新的试探方式吗?用这种关怀备至的“大哥”语气?她盯着屏幕看了好久,才慢慢打字回复:
季隅“谢谢刘老师关心,我会注意的。”
刘宇宁“嗯,工作再忙也别忘了休息。身体最重要。”
季隅看着这句叮嘱,心里更加不是滋味。她甚至能想象出他说这话时可能的表情。
接下来的几天,这种“关怀”变得频繁起来。
刘宇宁“今天风大,出门记得戴围巾。”
刘宇宁“看到一家新开的甜品店,据说提拉米苏不错,你们搞创作的是不是都喜欢吃点甜的缓解压力?(笑)”
刘宇宁“这么晚还没休息?还在忙编曲?早点睡,效率更高。”
每一条都恰到好处地踩在工作和生活的边界线上,语气永远是温和的、大哥式的关心,让人挑不出错处,却又无法忽视其中超越普通同事的亲近意味。
季隅每次回复都小心翼翼,既不敢过度热情,怕被他抓住什么把柄,也不好太过冷淡,显得不近人情。通常就是“谢谢刘老师关心”、“好的,刘老师也早点休息”这类标准答案。
但她能感觉到,某种无形的线正在被模糊。他正以一种不容拒绝的方式,一点点地渗透进她的日常生活里。
而这种渗透,让她心慌意乱的同时,又隐隐生出一丝难以抗拒的贪恋。毕竟,那是她曾经无比依赖和信任的宁哥的关怀,哪怕换了一种方式,也依旧带着熟悉的温度。
她看着手机里那条最新收到的“晚安,别熬太晚”,手指悬在屏幕上方,久久没有回复。
最终,她还是只回了一个简单的月亮表情。然后,轻轻叹了口气。
这只老狐狸,手段真是越来越高明了。

笨作者一些来自宁哥的试探碎片掉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