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仙私塾开了半个月,镇上的孩子都摸清了规矩:每天清晨来上课,中午在庙里吃碗张大夫熬的杂粮粥,下午跟着周先生背完书,就能在院子里跟雪灵鼠玩一会儿——这是孩子们最盼着的时刻,连以前总爱逃学的放牛娃狗蛋,现在都天天第一个到。
这天下午,周先生教完《论语》里的“仁者爱人”,突然放下课本,笑着说:“今天不背书,咱们来考个题——谁能说说,什么是‘仁’?说对了,就能摸一摸雪灵鼠,还能得一颗阿蛮姑娘给的糖。”
孩子们一下子兴奋起来,纷纷举手。阿蛮坐在最前面,怀里抱着雪灵鼠,手里攥着个布包,里面是林娇娇给她做的麦芽糖,正等着给答对的小伙伴。
第一个站起来的是阿桃的弟弟阿禾,才六岁,奶声奶气地说:“我娘说,给隔壁奶奶送包子,就是‘仁’!”
周先生点点头:“说得好,关心别人,就是仁。”
接着是之前被玄狐所伤的男孩小石头,他想了想说:“凌掌门不杀玄狐,还救它的孩子,这也是仁!”
“对!”周先生眼睛亮了,“不光对人,对生灵好,也是仁。”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帮牛蛋喂黄牛是仁”,有的说“给雪灵鼠喂枸杞是仁”,最后轮到狗蛋,他挠了挠头,小声说:“我以前偷过李大户家的梨,后来凌掌门说‘要对得起自己的心’,我就把梨还回去了,还帮李大户挑水——这算不算仁?”
院子里的人都笑了,凌云霄刚好从外面回来,听见这话,对着狗蛋点头:“算,知道错了就改,还帮别人,这是最实在的仁。”
周先生拍了拍手,让孩子们安静:“大家说得都对,‘仁’不是什么大道理,就是心里装着别人,装着生灵,好好做事,不欺负人,不害物——就像咱们落仙门的各位一样。”
说着,他指了指院子里:张大夫在给玄狐幼崽换药,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林娇娇在给私塾的桌子钉木楔,怕孩子们坐不稳;王道长蹲在地上,教几个孩子看罗盘上的指针,说“这是辨方向,做人也得辨是非”;疯癫书生则拿着纸,给孩子们念他新写的诗,诗里写的是“小娃说仁不用书,喂鼠挑水也是路”。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阿蛮把麦芽糖分给每个人,雪灵鼠从她怀里跳下来,跑到狗蛋脚边,用脑袋蹭了蹭他的手——以前狗蛋总爱追着它跑,现在却乖乖蹲下来,轻轻摸它的背。
就在这时,山门口传来一阵马车声,一个穿着绸缎的人从马车上下来,是镇上布庄的掌柜,手里提着个布包,快步走进来:“周先生,凌掌门,我来送东西!”
他打开布包,里面是几匹崭新的细布:“这是给私塾做门帘的,还有几匹给孩子们做衣裳的——之前林姑娘在我这儿买布,我就想着来谢谢你们。自从你们开了私塾,镇上的孩子都懂事多了,我家小子以前总爱抢别人的糖,现在都会把糖分给弟弟了!”
周先生接过布,连连道谢,孩子们围着布包,眼睛亮晶晶的——他们大多穿的是打补丁的衣裳,还从没见过这么软的布。
布庄掌柜看着孩子们的样子,又说:“以后孩子们的笔墨纸砚,我都包了!你们落仙门为镇上做了这么多事,我也该出点力!”
凌云霄刚要推辞,就被布庄掌柜拦住:“凌掌门别客气!以前我总觉得读书是有钱人的事,现在看周先生教孩子,才知道读书是教做人——这是好事,我得帮!”
说话间,又有几个镇上的人来了:卖米的王掌柜送来了一袋子米,说给孩子们熬粥;卖菜的李婶拎着一篮子青菜,说给张大夫补身子;连之前被林娇娇怼过的粮行王掌柜,都让小宝抱来一摞旧书,说“这些书给孩子们看,小宝都读过了,让弟弟妹妹们也读”。
小宝站在人群里,对着阿蛮笑了笑,还从怀里掏出一颗糖,递给她:“之前抢你的布,对不起,这个给你。”
阿蛮接过糖,笑着说:“没关系,咱们现在都是同学啦!”
院子里一下子挤满了人,却不吵,孩子们拿着新书本,大人们帮着挂门帘、修桌子,玄狐蹲在一旁,看着热闹,雪灵鼠则钻进布庄掌柜的布包里,叼出一小块布,跑到阿蛮面前,像是要她用这块布给小玄狐做小垫子。
周先生站在私塾门口,看着眼前的景象,对着凌云霄感叹:“凌掌门,你看,这就是‘仁’的道理——你们先对大家好,大家就会跟着对别人好,像水一样,慢慢漫开来,整个镇子都会暖起来。”
凌云霄点点头,看着夕阳下的院子:孩子们的笑声、大人们的说话声、雪灵鼠的“吱吱”声、玄狐的轻叫声,还有布庄掌柜挂门帘时“哗啦”的声响,混在一起,比仙宫的仙乐还好听。
阿蛮突然跑过来,拉着凌云霄的手:“掌门师兄,周先生说,以后咱们私塾还要教孩子们认字、算数,还要教他们认草药,像张大夫一样救人,认方向,像王道长一样辨是非——是不是以后,镇上的人都能像咱们落仙门一样,心里装着别人?”
凌云霄蹲下来,摸了摸阿蛮的头:“会的,一定会的。”
他抬头看向远处的镇子,炊烟袅袅,夕阳把屋顶染成了金色。以前总想着“飞升”是终点,现在才明白,守着这一院人、一镇人,守着“仁”字,把日子过成这样热热闹闹、暖温暖暖的,才是真正的“仙途”。
雪灵鼠突然跳到凌云霄的肩膀上,叼着他的头发,朝着私塾的方向指了指——那里,周先生已经开始教孩子们写“仁”字,孩子们握着毛笔,一笔一画,写得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
凌云霄笑了,他知道,落仙门的故事,又多了一笔温暖的颜色——不是仙气的白,不是暖玉的黄,而是孩子们笔下,那个带着烟火气的“仁”字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