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卢沟晓月泣忠魂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国耻记忆
本书标签: 历史 

卢沟晓月泣忠魂: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国耻记忆

卢沟晓月泣忠魂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国耻记忆

1937年7月7日夜,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畔,月色如银,永定河静静流淌。驻守在这里的中国军队第29军士兵们,像往常一样在阵地巡逻,晚风里还带着几分夏夜的清凉。没人能想到,这平静的夜晚,会成为中华民族近代史上又一段惨痛国耻的开端,也成为全民族觉醒奋起的号角。

彼时的中国,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东北早已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沦陷,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过白山黑水,三千万东北同胞沦为亡国奴。而北平,这座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古都,也早已被日军的势力层层包围——东面是日军控制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北面和西北面有日军重兵驻守的据点,卢沟桥就像北平西南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失守,古都将门户大开。

驻守卢沟桥的29军,是一支有着特殊气质的部队。士兵们大多来自北方农村,骨子里带着股不服输的韧劲,军长宋哲元虽一度在日军的压力下寻求“和平解决”,但部队里的爱国官兵早已憋着一股劲。负责守卫卢沟桥及宛平城的,是29军37师110旅219团,团长吉星文是抗日名将吉鸿昌的侄子,从小就听着叔叔“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的誓言长大,保家卫国的信念早已刻进骨子里。

7月7日晚10点多,一阵清脆的枪声突然划破夜空。驻丰台的日军清水节郎中队,以“演习时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这显然是日军早已策划好的阴谋——所谓“失踪”的士兵志村菊次郎,不过是因为拉肚子暂时离队,20分钟后就归队了,但日军却拒不承认,反而增派兵力,将宛平城团团围住。

宛平城内,219团3营营长金振中立刻召集士兵,做好战斗准备。他站在城墙上,对着城下的日军怒斥:“宛平城是中国的领土,你们无权进入!想要搜查,必须有中国政府的命令!”日军见交涉无果,竟在8日凌晨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起了进攻。炮弹呼啸着落在城内,房屋瞬间被炸毁,无辜的百姓在睡梦中被惊醒,哭喊声、爆炸声混在一起,宁静的宛平城瞬间变成了人间地狱。

金振中营长带着士兵们奋勇抵抗。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很多人手里还是老旧的步枪,甚至有的士兵只拿着大刀,但他们没有退缩。士兵申仲明守在卢沟桥的桥头堡,日军的子弹打穿了他的胸膛,他倒下前,还死死攥着枪,朝着日军的方向扣动了最后一次扳机。另一名士兵李友邦,在日军冲上桥头时,抄起身边的大刀,大喊着“跟小鬼子拼了”,一口气砍倒了三个日军,自己却被敌人的刺刀刺穿了腹部,鲜血染红了卢沟桥的石板。

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吉星文团长亲自带着预备队赶到。他看着阵地上牺牲的士兵,红着眼眶对大家说:“我们身后就是北平,就是千千万万的中国百姓,今天我们就算拼光最后一个人,也不能让鬼子过卢沟桥!”士兵们士气大振,有的趴在断墙后射击,有的冒着炮火抢修工事,甚至有士兵抱着手榴弹,冲向日军的坦克,与敌人同归于尽。

然而,日军的增援部队源源不断地赶来,装备上的差距让中国军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到8日中午,宛平城的城墙已经被日军的炮火轰开了好几个缺口,城内的房屋烧毁了大半,很多百姓在逃亡中被日军的子弹击中,路边到处是尸体和血迹。金振中营长在指挥战斗时,被日军的炮弹碎片击中腿部,鲜血直流,他却咬着牙,坚持在前线指挥,直到被士兵们强行抬下去救治。

消息传到北平城内,百姓们悲愤交加。很多爱国学生和市民自发组织起来,带着粮食、药品赶到前线,支援守军。一位名叫王淑贞的女学生,冒着炮火给士兵们送水,当她看到一名士兵的手臂被打断,还在坚持射击时,忍不住哭着说:“士兵大哥,你们一定要守住,我们都支持你们!”士兵们看着这些自发前来支援的百姓,更加坚定了抵抗的决心——他们不是在为自己战斗,而是在为身后千千万万的同胞战斗。

但此时的国民政府,却还在抱有“和平解决”的幻想。蒋介石虽然在7月17日发表了“庐山谈话”,提出“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但实际上,却没有及时派出增援部队。29军在卢沟桥孤军奋战,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伤亡越来越大。

7月28日,日军对29军的驻地发起了总攻。在南苑机场,29军副军长佟麟阁带着士兵们抵抗。他的腿部被日军的子弹击中,部下劝他撤退,他却坚定地说:“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战死沙场,怎么能撤退!”话音刚落,又一颗炮弹落在他身边,佟麟阁副军长当场牺牲,成为抗日战争中第一位牺牲的高级将领。

同一天,132师师长赵登禹也在指挥战斗时,被日军的机枪射中。他躺在担架上,对身边的参谋说:“告诉军长,我尽力了,没能守住阵地,我对不起国家,对不起百姓……”话没说完,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两位将军的牺牲,让29军的士兵们悲痛万分,但他们没有被打垮,依然在阵地上与日军血战到底。

7月29日,北平沦陷;30日,天津沦陷。日军占领北平后,开始了疯狂的掠夺和屠杀。他们闯进百姓家里,抢走财物,侮辱妇女,遇到反抗的百姓就直接开枪。在北平的胡同里,到处是被烧毁的房屋,无辜百姓的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路边,空气中弥漫着血腥和焦糊的味道。曾经繁华的北平城,变成了一座人间炼狱。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但也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国耻。在这场事变中,无数爱国官兵为国捐躯,无数无辜百姓惨遭杀害,大片国土沦丧。这段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声声绝望的哭喊,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记的伤痛。

如今,80多年过去了,卢沟桥的石板上早已没有了当年的血迹,宛平城也早已恢复了平静,成为了纪念抗日战争的遗址。每年都有无数人来到这里,缅怀当年牺牲的先烈,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但我们不能只把“勿忘国耻”挂在嘴边,更要明白,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的,是落后就要挨打,是团结才能自强。

当年,日军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侵略中国,就是因为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政府腐败,军队装备落后。而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任人宰割的国家。我们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有团结一心的人民,有繁荣发展的经济。但我们依然要铭记那段国耻,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忘记伤痛,就可能再次遭受苦难。

在卢沟桥畔,有一座纪念碑,上面刻着“卢沟晓月”四个大字,旁边还有一行小字:“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在此发生。”每当清晨的月光洒在纪念碑上,仿佛还能听到当年士兵们的呐喊,看到百姓们的泪水。这段国耻,是中华民族的警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和平,要为国家的强大而努力,要让历史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勿忘国耻,不是要我们记住仇恨,而是要我们记住历史的教训,记住先烈们的牺牲,用自己的行动,守护好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建设好我们伟大的祖国。因为只有国家强大了,民族才能尊严,百姓才能安宁,那些在国耻中逝去的生命,才算没有白白牺牲。

卢沟晓月泣忠魂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国耻记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