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时分,我们在客栈大堂集合,商议午后的巡查分工。我看着众人,率先开口安排:“我去街头巷尾走访百姓,重点问问他们对本地治安的满意度、官员是否有欺压百姓的情况,还有赋税是否合理,这些最能反映真实民生。”
接着看向谢年,我补充道:“谢年,你心思缜密,对账目也熟悉,就麻烦你去官府调取近三年的收支账本,仔细核对每一笔款项,看看有没有贪腐、挪用公款的痕迹,尤其是赈灾款、水利款这些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支出,一定要查得细致。”
谢年点头应下:“放心,我会逐页核对,绝不放过任何疑点。”
随后我转向林婉,刚要开口,她就抢先说道:“我和宋公子一起吧!两个人搭档办事效率高,还能互相照应。”
没等我回应,宋锦寒就淡淡开口:“不必,我自己一个人可以。”他向来习惯独来独往,显然不愿与人同行。
林婉脸色一僵,没好气道:“哼,那我自己一个人总行了吧!我去巡查城里的商铺、作坊,看看商户们有没有被官员刁难、乱收苛捐杂税,顺便问问他们对市场管理的看法。”说罢,还赌气似的别过脸。
我连忙打圆场:“这样分工很合理,大家各自专注一块,能更快把情况摸清楚。那大家赶快行动吧,日落前回客栈汇合!”
众人散去后,我揣着提前准备好的纸笔,一头扎进了江南的街巷。从热闹的市集到安静的民居,从卖菜的摊贩到织布的妇人,我几乎是跑上跑下,逢人就问,恨不得连路过的狗都要“盘问”几句,生怕错过任何有用的信息。
让人意外的是,百姓们的反馈出奇一致:“如今的日子安稳得很,晚上出门也不用怕,治安好得很!”“官老爷们也和善,从来不多收税,去年水灾还帮我们修房子呢!”“收成好,买卖也顺,咱们安居乐业,多亏了好官啊!”听着这些夸赞,我悬着的心渐渐放下,手里的纸笔也记满了百姓的满意之声。
另一边,谢年已抵达官府。他拿着皇帝亲赐的巡查令牌,要求官员调出所有账本。面对堆积如山的账目,他耐着性子逐笔核对,从粮食储备到赋税收缴,从工程款项到救济物资,每一个数字都仔细验算,连账本上细微的涂改痕迹都不放过,务必查清每一笔钱的去向。
宋锦寒则选择了更隐蔽的方式——他换上便服,穿梭在城外的村落与码头。村里的老人们告诉他,官员时常来视察农情,还请了农技师傅教大家种新粮;码头的船夫说,官府不仅整治了水匪,还修缮了码头栈道,让运输更安全顺畅。他不声不响,却把最基层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林婉虽有赌气,却也没敷衍差事。她走遍了城里的绸缎庄、瓷器铺、粮店,向店主们询问是否有官员索贿、是否有恶霸骚扰。商户们纷纷表示,如今营商环境太平,没人敢明目张胆地欺压商户,偶尔有小摩擦,官府也会公正处理,让她挑不出半点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