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清晨的早读铃还没响,我刚把英语课本摊在桌上,就看见教室后门被轻轻推开。卢洪江背着印着机甲图案的书包,手里攥着两个还冒热气的肉包,脚步轻快地往里走,而冉博阳跟在他身后,肩上搭着卢洪江昨天落下的围巾,另一只手稳稳托着一叠手工卡纸——正是上周我们说要补做话剧背景板用的那种。。
“早啊!”卢洪江把一个肉包放在我桌角,声音压得低却藏不住雀跃,“博阳说校门口的早餐铺今天新做了梅干菜馅,特意多买了两个。”我抬头时,正撞见冉博阳把围巾轻轻搭在卢洪江椅背上,手指还替他理了理褶皱,见我看过来,只微微点头,转身坐去了斜后方的空位——那是上周班主任调座位时,特意把他们俩安排在一起的位置。
早读课快结束时,温玲传过来一张纸条,上面画着小小的灯笼轮廓,旁边写着“中午去美术室补背景板?”。我刚写完“好”递回去,就听见后排传来轻轻的纸张摩擦声。转头看,冉博阳正把一本笔记本推给卢洪江,上面用红笔圈出了灯笼骨架的改良图,还标注着“用细竹篾更轻,粘胶水时绕两圈”,卢洪江边看边点头,笔尖在自己的草稿本上飞快画着,嘴角还沾了点铅笔灰。
午休铃一响,我们几个拎着卡纸往美术室走,卢洪江和冉博阳跟在后面,冉博阳手里还提着一个黑色的工具箱,里面螺丝刀、剪刀、不同型号的胶水排得整整齐齐。温玲刚把旧背景板铺开,卢洪江就蹲下来,伸手想把松动的灯笼穗子粘牢,却被冉博阳轻轻拉了一下:“等会儿,先把边缘擦干净,不然胶水粘不牢。”说着,他从工具箱里拿出酒精棉片,递到卢洪江手里,自己则去拆新卡纸的包装,动作熟稔得像配合了无数次。
我们正忙着剪灯笼图案时,美术老师推门进来,看见冉博阳手里的骨架改良图,眼睛一亮:“这个设计好,既稳固又不挡光,下周学校的手工展,你们要不要把这个灯笼送过去?”卢洪江立刻抬头看冉博阳,眼神里满是期待,冉博阳指尖顿了顿,看向我们:“一起做的,就以‘手工小分队’的名义报名吧。”
那天下午的自习课,我们在群里讨论手工展的细节,卢洪江发了一连串机甲表情包,说要在灯笼上画小机器人,冉博阳则发了一张清单,列着需要补充的材料,最后加了一句“放学我去买,你们直接去美术室”。我看着屏幕,想起巷口暖融融的台阶,忽然觉得,高二的日子好像因为这些细碎的约定,变得格外明亮——就像我们手里的灯笼,只要一起搭骨架、粘卡纸,总能在暗处,透出暖乎乎的光。
晚自习的预备铃刚响,教室里的日光灯“嗡”地亮起,我刚把手工展的获奖证书塞进抽屉,就看见卢洪江抱着一摞机甲模型零件冲进教室,冉博阳跟在他身后,手里稳稳托着个打开的零件盒,连最细小的螺丝都按型号排得整整齐齐。
“差点迟到!”卢洪江把零件放在桌角,喘着气坐下来,刚想掏课本,就发现冉博阳已经把他的数学练习册翻开到老师布置的页码,连笔都递到了他手边。“谢啦博阳!”卢洪江咧嘴一笑,笔尖刚碰到纸,又想起什么,从书包里摸出颗橘子糖递过去,“早上你帮我改灯笼的谢礼!”冉博阳接过糖,指尖顿了顿,悄悄把糖纸折成小方块,放进了笔袋里。
第一节晚自习是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满函数题,教室里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我正对着一道解析几何题皱眉,忽然瞥见后排的卢洪江偷偷戳了戳冉博阳的胳膊,递过去一张草稿纸——上面画着个迷你机甲的草稿,旁边写着“周末做这个?”。冉博阳低头看了眼,没说话,却在草稿纸空白处画了个小小的齿轮,还标上了“用3mm零件更灵活”,卢洪江看了,立刻把嘴角憋得紧紧的,却还是忍不住弯了弯。
下自习课间,我们几个围到教室后面的空处,温玲掏出相机,把白天手工摊位的照片翻出来:“你们看这张,卢洪江举着机甲比耶,博阳在旁边捏零件的样子超温柔!”卢洪江凑过去看,立刻嚷嚷:“我明明比博阳帅!”冉博阳没反驳,只是从口袋里掏出个东西递给我们——是用剩下的卡纸折的小灯笼,每个灯笼下面都挂着个迷你机甲挂件,“给你们的,”他声音轻轻的,“用手工展剩下的材料做的。”
我接过小灯笼,指尖碰到卡纸的温度,忽然觉得格外暖。第二节晚自习开始时,卢洪江趁着老师转身写板书,偷偷把自己的暖手宝塞给了冉博阳——冉博阳的手总比别人凉些。冉博阳愣了愣,没推回去,只是把暖手宝往两人中间挪了挪,让卢洪江也能碰到一点暖意。
快放学时,老师留了道小组合作的手工实践题,要做个简易的机械小装置。我们立刻凑到一起讨论,卢洪江说要做机甲造型,吴俊杰提议加个发光的灯珠,冉博阳则从笔记本里翻出张草图,上面画着装置的结构:“用废旧的笔芯做支架,电池藏在底座里,既轻便又不占地方。”他边说边指着草图,卢洪江凑在他身边,时不时点头补充,两人的脑袋靠得很近,连灯光落在纸上的影子都叠在了一起。
放学铃响时,我们把分工记在群里,卢洪江负责画外观,冉博阳准备材料清单,我和温玲则负责找废旧材料。走出教学楼时,晚风带着点凉意,卢洪江突然想起什么,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递给冉博阳:“你穿得少,披着!”冉博阳没接,反而把自己的围巾解下来,绕在了卢洪江脖子上:“你昨天咳了两声,别着凉。”
我看着他们俩在路灯下互相推让的样子,又摸了摸口袋里的小灯笼挂件,忽然觉得,高二的晚自习,好像因为这些细碎的瞬间变得特别温暖——就像教室里的灯,不刺眼,却能把彼此的小小心意,都照得明明白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