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学校办了一个作文比赛,给大家一个寒假的时间来准备,主题就是挑一本你读过的书,写写读后感或者人物形象分析。”
初二下的最后一节课,语文老师在讲台上宣布了这一消息。
这个学期,在沈聿怀和常林玉洋的互帮互助下,两个人的单科成绩和总的排名都有所上升。班主任兼英语老师老杨也对两个人学习互助的模式深表赞许,让全班都在两个班范围内寻找搭档,假期相互监督。
常林玉洋的“叛逆”与对抗,好像悄悄化解了。
“阿洋,你准备挑哪本书来写啊?”
“《红楼梦》”常林玉洋平静而坚定地说出了这个她许久未提的书名。
小学五年级,她第一次看《红楼梦》,因为看得太入迷,被父母把书收了,从那之后,她就一直想要有个机会能再完整读一遍这本书。
那本书就在她书架上最醒目的位置, 和其它珍藏的书放在一起,可又是她不能触碰的“禁忌”。
沈聿怀赞许地点点头,知道常林玉洋肯定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那咱们下次见。"
“嗯,下次我们去看电影吧,上回你们光顾着教我骑车了,连饭都没来得及一起吃,这次我们一块吃饭看电影。”
沈聿怀很高兴常林玉洋能主动邀请自己和她出去玩,在他看来玉洋已经在努力尝试积极社交,敞开自己的心扉。
“好啊,下次见。”沈聿怀一边说,一边思考着下次见面要给玉洋准备什么样的礼物。
.....
回到家,常林玉洋就迅速从书架上取出《红楼梦》找到母亲,“妈妈,咱们之前约定好了,如果我期末考试考到年级前五,你就不限制我看书的自由,并且可以和同学出去玩对吧?”
"对,你喜欢看书是好事,但是你不能太沉迷这种小说了,更何况不适合你这个年纪。”
“我知道,我自己有分寸。”常林玉洋反驳道,无论如何,她都要把这本书完整地读一遍,不为了比赛,就为了自己一眼相中、念念不忘的痴迷劲儿。
她记得上次看到黛玉葬花那一段,难过了很久。她知道自己是个感性的人,情绪很容易受到人物命运的牵动,但她依然要读,因为只有克服了主观情感的影响, 才能让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批评审美能力有所提升。
成为一名作家,是常林玉洋一直以来的梦想。
她幻想过无数的故事,但知道脱离了真实生活体验的故事都只是天马行空的想象罢了,而要写出好的作品,还需要不断的打磨学习。
她不急于要写出一个好故事,她也知道目前不会允许她在学业最关键的几年里把时间花在写作上,尤其是写不出什么名堂的时候。
但文字的探索是随时都不可停歇的, 哪怕像饕餮一样,饥渴地在危机四伏的环境里觅食,也不能像木鱼一样大脑一片空白。
玉洋是一个内心有些“狂野”的女孩, 她并非像表面那样听话顺从,在关于未来的决定里,她有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