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刚褪去晨雾,赵露思的手机就响了——是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打来的,说山区小学那批她捐赠的图书和乐器到了,孩子们正围着新钢琴好奇地摸来摸去,特意让她听听孩子们弹的第一首“不成调”的曲子。
电话那头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夹杂着孩子们的笑声,赵露思靠在窗边,听着听着就笑了,指尖无意识地跟着节奏轻轻打拍子。挂了电话,她转身就去翻行李箱,把之前准备好的几件厚外套和围巾叠好,“这些也寄过去吧,山里冬天冷,孩子们上课能穿暖和点。”
一旁整理剧本的小夏打趣道:“您这是把家里能捐的都快搬空了,上次连您最喜欢的那套插画绘本都寄走了。”
“绘本就是给孩子看的才有意思啊。”赵露思蹲下来给小猫添猫粮,“上次去学校,看到有个小姑娘总盯着绘本角的书看,眼睛亮闪闪的,我就想着多给他们带点书,让他们能看到更远的地方。”
没过多久,新戏开机了。这次是一部年代剧,她饰演的角色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乡村教师,为了贴近角色,她提前半个月去了拍摄地的老村落体验生活——跟着当地老人学纳鞋底,帮村民喂猪、摘玉米,甚至跟着村里的老师去给山坳里的孩子送课。
有天傍晚,她跟着老师走在山间小路上,看着身边背着布包、蹦蹦跳跳的孩子,忍不住问:“这些孩子每天都要走这么远的路来上课吗?”
老师点点头:“最远的孩子要走两个小时山路,不管刮风下雨都不缺席。”
赵露思心里一酸,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城市里上学,出门就是公交车,却还总想着偷懒。那天晚上,她特意给孩子们买了糖果,看着他们小心翼翼地把糖纸叠好收进口袋,她忽然觉得,这次的角色不只是一个剧本里的人物,更是无数扎根乡村的老师的缩影,她必须演好,才能不辜负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拍摄过程中,有一场戏是暴雨天送孩子回家,赵露思穿着单薄的衬衫,在瓢泼大雨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怀里还“护”着小演员。雨水顺着头发流进眼睛,她却丝毫不敢分心,直到导演喊“卡”,才发现自己的脚踝被石头崴了,疼得站不住。
小夏赶紧跑过来扶她,眼眶都红了:“您怎么不跟导演说一声啊,这么大雨,崴了脚多疼啊!”
她却笑着摆手:“没事,忍忍就过去了,刚才那股劲儿要是断了,再拍就没那感觉了。”其实她心里想着,当年那些乡村老师,遇到暴雨天,肯定也是这样护着孩子,自己这点疼,根本不算什么。
剧组里的老演员看她这么拼,特意给她找了当地的草药,揉碎了敷在脚踝上:“丫头,演戏认真是好,但也得照顾好自己,不然怎么接着给孩子们演好这个老师啊。”
赵露思点点头,把老演员的话记在心里。之后的拍摄,她依旧认真,却也学会了照顾自己——因为她知道,只有自己状态好,才能更好地诠释角色,才能把乡村老师的温柔和坚定,更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天收工后,赵露思收到了山区小学发来的视频:孩子们围着新钢琴,唱着她教过的《小星星》,镜头里,之前那个爱盯绘本的小姑娘,正捧着她寄去的插画书,给其他孩子讲故事。
她坐在酒店的沙发上,看着视频,眼泪不知不觉就流了下来。小猫轻轻跳上沙发,用脑袋蹭了蹭她的手,像是在安慰她。
小夏递来纸巾,轻声说:“您看,您做的这些事,都在慢慢开花结果呢。”
赵露思擦了擦眼泪,笑着说:“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她忽然明白,星光从来不是孤立的——她用角色传递温暖,用行动帮助别人,而那些被温暖的人,又会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就像星星一样,一颗点亮一颗,最终汇成一片璀璨的星空。
拍摄还在继续,赵露思每天依旧在片场和村落间奔波,累了就看看孩子们的视频,疼了就想想那些乡村老师的坚持。她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只要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到平凡人的光芒,让更多人愿意传递善意,一切就都值得。
夕阳下,她站在村落的土坡上,看着远处炊烟袅袅,孩子们的笑声从教室里传来。她握紧手里的剧本,心里满是坚定——接下来的每一场戏,每一个角色,每一次行动,她都会带着这份温暖,继续走下去,让属于她的星光,照亮更多需要温暖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