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场之外的星光(新篇续五)
“非遗少年计划”成果展结束后,赵露思收到了不少文化机构的合作邀约,其中有一个来自敦煌研究院——他们希望她能参与“敦煌非遗活化”项目,用现代方式推广敦煌壁画里的传统纹样,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敦煌文化。
接到邀约时,赵露思正在看敦煌壁画的资料,画册里飞天的飘带、藻井的纹样让她挪不开眼。她立刻答应下来,还特意提前去了敦煌,跟着研究院的专家学习敦煌纹样的历史和寓意。在莫高窟,她站在斑驳的壁画前,听专家讲古人如何用矿物颜料勾勒飞天的衣袂,如何在方寸藻井里融入天地星辰的想象,心里满是震撼:“原来每一笔每一划里,都藏着这么多故事。”
为了让敦煌纹样“活”起来,赵露思和团队一起策划了一系列活动。他们邀请设计师把敦煌纹样融入现代服饰,推出“飞天系列”汉服;还和游戏公司合作,在手游里加入敦煌风格的场景和角色;甚至把敦煌壁画里的乐器图案,做成了儿童手工拼图,让孩子在玩乐中接触传统文化。
活动上线那天,赵露思穿着“飞天系列”汉服,在社交平台直播讲解敦煌纹样的故事。她指着衣袖上的卷草纹说:“这种纹样在敦煌壁画里很常见,古人觉得它能带来生机,现在我们把它绣在衣服上,也是想把这份美好传递下去。”
直播吸引了 millions 观众,很多网友留言说“第一次知道敦煌纹样这么美”“想买一套汉服支持”,还有家长下单了手工拼图,说要和孩子一起了解敦煌文化。敦煌研究院的专家特意给她发来消息:“谢谢你,让敦煌文化走进了更多年轻人的生活。”
赵露思回复道:“这是我应该做的,敦煌文化这么珍贵,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没过多久,赵露思又接到了一个新剧本——这次是关于敦煌守护者的故事,她饰演的角色是一位年轻的文物修复师,为了修复敦煌壁画,在大漠里坚守多年。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再次前往敦煌,跟着文物修复师学习壁画修复的基础技术:用棉签小心翼翼地清理壁画上的灰尘,用特制的颜料填补壁画的裂痕。
修复师告诉她:“修复壁画就像给文物‘治病’,得有耐心,还得有敬畏心,不能有一点马虎。”赵露思把这句话记在心里,拍戏时,她把对敦煌文化的敬畏和对修复师的理解融入角色,尤其是一场修复壁画时发现隐藏纹样的戏,她眼里的惊喜和感动,让现场工作人员都为之动容。
拍戏间隙,赵露思还会去莫高窟的游客中心当志愿者,给游客讲解敦煌壁画的故事。有次,她遇到一个带着孩子的家庭,孩子指着壁画里的飞天问:“阿姨,她们为什么会飞呀?”赵露思蹲下来,笑着说:“因为古人有一个飞天的梦想,他们把这个梦想画在壁画上,希望能永远传递下去。”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我以后也要来保护这些画。”赵露思看着孩子认真的样子,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每一次讲解,每一次演绎,都是在为敦煌文化播撒种子。
这部关于敦煌守护者的剧播出后,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文物修复师的工作,还带动了敦煌旅游的热度。很多观众看完剧后,特意去敦煌参观莫高窟,还会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敦煌之旅,配文写着“被敦煌文化震撼到了”“向文物修复师致敬”。
敦煌研究院的专家给赵露思发来一张照片:莫高窟的游客中心里,很多孩子在临摹敦煌纹样,脸上满是认真。专家在消息里说:“你看,你的努力正在慢慢开花结果,敦煌文化的传承,有了更多年轻的力量。”
赵露思看着照片,眼眶微微发热。她想起自己第一次来敦煌时的震撼,想起拍戏时在大漠里看到的星空,想起孩子们临摹纹样时的笑脸,忽然觉得,自己做的这一切都特别值得。
回到家,赵露思把从敦煌带回来的纹样画册放在书架上,旁边摆着孩子们的非遗作品和非遗艺人送的礼物。小猫跳上书架,轻轻碰了碰画册,她笑着把小猫抱下来:“这可是宝贝,不能碰哦。”
晚上,赵露思坐在沙发上,翻看着新的工作计划——接下来,她还要参与“非遗出海”项目,把剪纸、苏绣、敦煌纹样带到国外,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她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只要能让中国的非遗文化被更多人看见、喜欢,她就会一直走下去。
窗外的星空格外璀璨,赵露思抱着小猫,心里满是坚定。她想,自己的星光或许很微弱,但只要能和无数热爱非遗、守护文化的人一起,就能汇聚成一片璀璨的星河,照亮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