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场之外的星光(新篇续九)
“全国非遗保护先进个人”的荣誉,成了赵露思继续前行的动力。新年刚过,她就带着“文物活化”项目的经验,和敦煌研究院再次合作——这次要把莫高窟壁画里的“飞天”形象,用缂丝、剪纸、竹编三种非遗技艺共同还原,打造一组“非遗飞天”系列作品。
为了让三种技艺完美融合,赵露思特意把李奶奶(剪纸)、张阿姨(缂丝)和东阳的竹编艺人请到一起。第一次碰面时,老艺人们还在担心风格不搭,赵露思却笑着拿出提前画好的设计图:“您看,剪纸来做飞天的飘带,线条灵动;缂丝绣飞天的衣袂,质感细腻;竹编做背景的祥云,立体感强,咱们各司其职,肯定能做出好作品!”
接下来的三个月,赵露思几乎天天泡在工坊里。有时剪纸的飘带弧度不对,她就陪着李奶奶反复调整;缂丝的丝线颜色和壁画有偏差,她就和张阿姨一起去丝线厂挑线;竹编的祥云纹样不够精致,她就跟着竹编艺人一点点修改。老艺人们都说:“露思这孩子,比我们还较真。”
“非遗飞天”系列完成那天,三组作品摆在一起,剪纸的飘带似要随风而起,缂丝的衣袂泛着柔和光泽,竹编的祥云层层叠叠,仿佛真的有飞天从壁画里走了出来。敦煌研究院的专家看了,忍不住感叹:“这不仅是非遗的融合,更是让千年飞天有了新的生命。”
这组作品后来在敦煌莫高窟展出,每天都有游客特意来打卡。有个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说:“妈妈,飞天姐姐好漂亮,我以后也要学做这个!”赵露思听着,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这就是非遗传承最好的样子。
没过多久,赵露思接到了一个国际电影节的邀请,希望她能带着“非遗飞天”系列作品出席,还邀请她在电影节上分享中国非遗文化。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还特意穿上了融入敦煌纹样的苏绣礼服,把中国非遗的美带到了国际舞台。
电影节上,当“非遗飞天”系列作品在大屏幕上展示时,现场响起了阵阵掌声。不少国际导演和演员都围过来,好奇地询问作品背后的故事。赵露思耐心地讲解着剪纸、缂丝、竹编的技艺,还邀请他们有空去中国看看真正的非遗工坊。一位著名导演说:“中国非遗太迷人了,以后我一定要在电影里加入这些元素。”
从电影节回来后,赵露思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剧拍摄中。这次的剧本聚焦传统榫卯工艺,她饰演的角色是一位年轻的古建筑修复师,为了保护老建筑,和团队一起攻克榫卯修复难题。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特意去了山西的古建修复基地,跟着师傅学习榫卯结构。刚开始,她对着一堆木构件一头雾水,师傅笑着教她:“榫卯就像拼图,每一个榫头都对应一个卯眼,严丝合缝才能撑起整个建筑。”赵露思跟着师傅一点点拆解、组装木构件,慢慢摸清了榫卯的门道。
有一场戏是她饰演的修复师在暴雨中抢救老建筑的榫卯构件,为了呈现真实的紧张感,她在雨里连续拍了四个小时,浑身湿透却丝毫不敢懈怠。导演喊“卡”时,她的手还紧紧抱着道具木构件,手指都冻得发紫。师傅们看了,都忍不住说:“这丫头,真有股韧劲。”
这部关于榫卯的剧播出后,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智慧,还带动了古建保护的关注度。有不少年轻人表示想学习古建修复,还有企业主动捐赠资金支持老建筑保护项目。赵露思看到这些反馈,心里满是成就感:“能让更多人关注古建、保护非遗,再辛苦也值得。”
年底,“非遗少年计划”迎来了第四届成果展。这次,孩子们不仅带来了剪纸、苏绣作品,还展示了自己设计的榫卯小摆件、缂丝书签。小雅更是带着自己的“飞天剪纸系列”,获得了全国非遗创意大赛的金奖。
成果展上,小雅拉着赵露思的手说:“赵老师,我以后想考非遗专业,把更多非遗技艺传承下去。”赵露思笑着点点头:“我相信你,未来一定是你们的。”
回家的路上,小夏看着赵露思手机里孩子们的照片,笑着说:“您现在就像个‘非遗大家长’,看着孩子们一点点成长。”赵露思望着窗外的夜景,轻声说:“其实我更像个传递者,把老艺人的坚守传递给孩子,把非遗的美传递给更多人。”
回到家,小猫立刻扑上来蹭她的腿。赵露思抱着小猫,坐在沙发上,翻看着这一年的成果——“非遗飞天”系列展出、国际电影节分享、榫卯剧热播、孩子们的成长……每一件事都让她觉得充实又有意义。
窗外的星星格外亮,赵露思摸了摸小猫的头,心里满是坚定。她知道,推广非遗的路没有终点,未来,她会带着这份热爱,继续走下去,让中国的非遗文化,像星星一样,永远闪耀在世界的舞台上,也永远留在每一个热爱文化的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