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北京寒风凛冽,时姩裹紧大衣,快步走进约定好的茶馆。韩栋的电影拍摄前天刚结束,他约她见面,说有些创作上的想法想讨论。
茶馆里暖气充足,韩栋已经在了,坐在靠窗的位置。他比两个月前消瘦了些,但精神很好,正专注地看着菜单。
“好久不见。”时姩脱下外套,在他对面坐下。
韩栋抬头,微微一笑:“是啊,两个月零三天。”
这个精确的数字让时姩稍感意外。她点了壶普洱,然后问道:“拍摄顺利吗?”
“比预期顺利。导演很专业,团队配合也不错。”韩栋从包里拿出一个纸盒,“给你带的,当地的特产茶叶。”
时姩接过纸盒,是种她没见过的茶叶品种:“谢谢。你刚才电话里说有什么创作想法?”
韩栋的表情认真起来:“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演员与编剧的合作模式。传统上我们各司其职,但《灯火阑珊》的合作经历让我觉得,也许有更深入的合作方式。”
“比如?”
“比如编剧在创作初期就邀请演员参与,借助演员对人物的理解来丰富角色。”韩栋拿出笔记本,“我记录了一些具体想法。”
他们讨论了将近一小时。韩栋的想法很有见地,不是要干涉创作,而是提供另一种视角。时姩发现经过这段时间的沉淀,他对创作过程的理解更加深入了。
“你这些想法很专业,”她坦诚地说,“完全可以写篇论文了。”
韩栋轻轻摇头:“只是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说起来,你的小说创作进展如何?”
时姩分享了她的创作近况。让她惊讶的是,韩栋还记得她之前提到的历史题材,并提出了几个颇有深度的建议。
“你一直在关注这个领域?”她问。
“拍摄间隙看了些相关资料。”韩栋语气平常,“觉得可能对你有帮助。”
茶馆里的人渐渐多起来。他们决定换个地方继续聊,自然而然地选择了附近的一家书店。在书架间漫步时,韩栋在一排历史类书籍前停下,抽出一本递给时姩。
“这本可能对你有用,”他说,“作者的角度很独特。”
时姩翻阅了一下,确实与她正在创作的内容相关。这种不刻意却恰到好处的帮助,让她感到温暖。
走出书店,天色已晚。街灯初上,给寒冷的冬夜添了几分暖意。
“一起吃晚饭?”韩栋问,“我知道附近有家不错的云南菜。”
时姩看了看时间,点头同意。餐馆不大,但装修雅致,热气腾腾的菜肴驱散了冬日的寒意。
吃饭时,他们的话题从工作转向生活。韩栋聊起拍摄期间的趣事,时姩分享了最近参加的一个写作工作坊的经历。这种轻松的交谈让人放松。
“你明年有什么计划?”韩栋问。
“先完成手头的项目,然后可能会休息一段时间。”时姩回答,“你呢?”
“接了一部话剧,下个月开始排练。”韩栋说,“很久没回舞台了,想重新找回那种与观众直接交流的感觉。”
晚饭后,他们沿着人行道慢慢走着。路过一家花店时,韩栋停下脚步,出来时手里拿着一小束淡雅的白色花朵。
“给你的,”他递过来,“庆祝重聚。”
这个举动让时姩有些意外,但韩栋的表情很自然,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谢谢。”她接过花束,清香扑鼻。
走到地铁站口,时姩准备告别。韩栋看着她,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简单地说:“保持联系。”
“当然。”
回家的地铁上,时姩看着怀中的花束,思绪有些纷乱。这种超越工作关系的互动让她感到既舒适又困惑。他们之间的默契和理解已经超出了普通同事的范畴,但又保持着恰当的距离。
到家后,她把花插进花瓶,放在书桌上。淡淡的香气在房间里弥漫开来。打开电脑,她开始工作,但思绪不时飘向今晚的交谈。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恢复了偶尔的联系,分享工作进展或有趣的文章。这种交流已经成为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不过度亲密,也不疏远。
周末,时姩参加了一个文学活动。现场她意外地遇到了韩栋,他是作为读者来参加的。活动结束后,他们一起喝了咖啡,讨论了刚才的讲座内容。
“没想到你会对这种学术性的活动感兴趣。”时姩说。
“一直有兴趣,只是以前很少有时间参加。”韩栋搅拌着咖啡,“而且知道你可能会来。”
这个坦诚的回答让时姩微微一怔。韩栋继续说:“我觉得我们之间的交流很有价值,不论是工作还是其他方面。”
他们走出咖啡馆时,夜幕已经降临。寒冷的空气中,呼出的气息凝成白雾。
“下周我就要开始话剧排练了,”韩栋说,“可能会比较忙。”
“理解。”时姩点头,“我的新项目也快开始了。”
分别时,韩栋站在原地,目送她走进地铁站。这个细微的举动让时姩感到一种久违的温暖。
回到家,她继续修改小说稿。工作间隙,她看着桌上的花束,虽然已经开始凋谢,但香气依然隐约可闻。这种若有若无的芬芳,恰如他们之间逐渐发展的关系——不张扬,却真实存在。
保存文档时,夜已深了。时姩给韩栋发了条信息:「谢谢今晚的花,还在绽放。」
几分钟后,回复到来:「美丽的事物值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