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首演成功后,韩栋开始了密集的演出日程。时姩的新项目也正式开机,她再次进入随组工作的状态,只是这次拍摄地点在北京郊区,不需要住在剧组。
一个周二的晚上,时姩刚回到家就收到韩栋的消息:「今天路过书店,看到这本关于叙事结构的书,想起你之前提过想研究这个主题。」
附带的照片是一本专业书籍的封面,正是时姩一直在找但缺货的那本。
「这本书现在有货了?」她回复。
「店员说是今天刚到的。需要我帮你留一本吗?」
「麻烦你了,下次见面时给我就好。」
这样的交流已成为他们关系中的常态——不经意却恰到好处的关怀,保持着恰当的距离感。
周五,时姩收工较早,决定去看韩栋的话剧晚场演出。她没有提前告知,只是悄悄买了票坐在观众席中。演出结束时,她在出口处等他。
韩栋看到她时略显惊讶:“你怎么来了?”
“正好今天收工早。”时姩递给他一杯热茶,“演出很精彩,比首演时更加流畅了。”
他们沿着剧院外的人行道慢慢走着。冬夜的寒风中,韩栋还穿着戏服外面套了件羽绒服,妆发尚未完全卸去。
“你这样走在街上,不怕被认出来吗?”时姩问。
“这个时间点,路人行色匆匆,很少会注意。”韩栋不以为意,“而且被认出来也没什么。”
他们走进一家还在营业的小餐馆,点了些简单的食物。韩栋看起来确实饿了,吃得比平时快些。
“演出很耗体力?”时姩问。
“特别是情感激烈的部分。”韩栋喝了口水,“每场演出都要全情投入,不能因为演过很多次就松懈。”
时姩理解这种感觉。创作也是如此,每个项目都要当作第一个来对待,保持最初的热忱和专注。
饭后,韩栋从背包里拿出那本书:“给你,幸好今天带了。”
“谢谢,多少钱我转你。”
“不用,就当是谢礼。”
“谢什么?”
“来看演出,还有之前的各种建议。”
时姩接过书,没有继续推辞。这种默契的给予和接受已经成为他们之间不言而喻的约定。
接下来的几周,两人各自忙碌,联系变得稀疏但并未中断。时姩偶尔会去看话剧演出,有时会带上一些小吃给韩栋和剧组。韩栋则在演出间隙阅读时姩推荐的书,并分享他的读后感。
一次演出结束后,时姩在后台等待时遇到了韩栋的导演。导演对她印象深刻:“韩老师经常提到你对表演的见解很独到。”
时姩有些意外:“我们只是偶尔讨论工作。”
“他很重视你的意见。”导演笑着说,“这对演员来说很难得。”
韩栋走过来,听到最后一句话,自然地接话:“因为她的意见总是很中肯。”
回去的路上,时姩问起这件事:“你和导演提到过我?”
“偶尔会。”韩栋语气平静,“你的某些观点对排练有帮助。”
这种专业上的认可让时姩感到欣慰。在这个行业里,编剧和演员的理解往往是单向的,他们之间的双向理解确实少见。
三月中旬,话剧演出季接近尾声。时姩的项目也完成了大部分拍摄,进入后期制作阶段。两人都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见面的频率不知不觉增加了。
有时是简单的喝杯咖啡,讨论各自正在阅读的书;有时是一起去看展览或电影,然后交流观感。这些互动自然而放松,不带任何刻意的成分。
一个周日下午,他们在公园散步。初春的阳光温暖而柔和,树枝开始抽出新芽。
“演出结束后有什么计划?”时姩问。
“休息一段时间,然后可能接一部电影。”韩栋回答,“你呢?”
“新剧本的构思阶段,还没确定方向。”
他们在湖边的长椅上坐下,看着水面上的倒影。这种宁静的相处让人舒适,不需要刻意寻找话题。
“有时候我觉得,”韩栋缓缓说道,“我们之间的合作和理解,在这个行业里是很难得的。”
时姩点头:“我也这么觉得。很少有演员能这么深入地理解创作过程。”
“可能是因为我们都尊重彼此的专业,也愿意倾听。”
阳光透过树枝,在两人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一刻的宁静仿佛凝固了时间。
“不管以后我们各自做什么项目,”韩栋继续说,“希望这种合作的默契能够保持。”
“我也希望如此。”
回家的路上,时姩思考着韩栋的话。他们之间的关系确实特殊——超越普通同事,但又保持着恰当的距离;有深厚的理解,却不越界。这种平衡在快节奏的娱乐圈中尤为珍贵。
那晚,时姩开始阅读韩栋送的那本书。书中关于叙事结构的分析与她之前的思考不谋而合,给了她新的灵感。她随手记下一些想法,准备在新项目中尝试。
临睡前,她收到韩栋的消息:「今天很愉快,谢谢你的陪伴。」
「彼此彼此。」她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