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苏州平江路,雨丝斜斜地织着,青石板路泛着温润的光泽。《非遗守护者》的拍摄现场,新人导演张悦正蹲在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院落里,镜头对准绣娘手中的银针 —— 丝线在素白的绸缎上穿梭,转眼便勾勒出一朵栩栩如生的玉兰花。“再慢一点,把苏绣‘虚实针’的层次感拍出来。” 张悦轻声对摄影师说,“观众要看到的不只是绣好的花,更是一针一线里的匠心。”
不远处,林晚星正和苏绣非遗传承人李芳阿姨交流,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苏绣针法图谱》。“您看剧本里写的‘盘金绣’,是不是应该用真金线?” 林晚星指着剧本中的细节,“还有这段‘年轻设计师将苏绣融入婚纱’的情节,我们想让婚纱的裙摆用‘打籽绣’做点缀,既保留传统,又符合现代审美。” 李芳阿姨接过剧本,轻轻摩挲着纸面:“你们能这么细致地琢磨针法,我太高兴了。苏绣不怕没人懂,就怕没人愿意花心思传。”
与此同时,陕西华县的皮影戏老艺人王忠义,正带着剧组工作人员整理祖传的古皮影。这些皮影已有百年历史,皮质通透,色彩虽有些斑驳,却依然能看出当年 “沥粉贴金” 的精致工艺。“这段‘三打白骨精’的皮影,是我爷爷年轻时刻的,你看孙悟空的金箍棒,用的是‘透雕’技法,阳光一照能看见纹路里的光。” 王忠义小心翼翼地拿起皮影,对负责道具的工作人员说,“拍摄时一定要轻拿轻放,这些老物件经不起折腾。”
《非遗守护者》作为 “新星导演计划” 扶持的第三部现实题材电影,采用 “双故事线并行” 的结构 —— 一条线讲述陕西皮影戏艺人王建国(由演员王景春饰演)修复祖传古皮影,对抗 “皮影戏没人看” 的困境;另一条线聚焦苏州年轻设计师林晓(由演员周冬雨饰演),在质疑声中坚持将苏绣融入现代时装,让传统技艺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从剧本打磨到实地拍摄,从非遗技艺考据到演员培训,每一个环节都围绕 “真实还原非遗、展现当代活力” 展开,力求让观众看到非遗文化 “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融入生活的活态传承”。
林晚星站在苏州刺绣研究所的窗前,看着雨幕中正在拍摄的场景 —— 周冬雨饰演的林晓,正跟着李芳阿姨学习 “乱针绣”,指尖被针扎破也不肯停下。她知道,这部电影的意义远不止 “记录非遗”—— 它是一次 “为非遗发声” 的尝试,让更多人看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也让年轻人明白,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成就的美好。
《非遗守护者》的剧本创作历时一年,张悦与编剧团队先后六次深入陕西华县、苏州平江路等地,与皮影戏、苏绣非遗传承人同吃同住,收集了大量真实素材。在林晚星的指导下,剧本摒弃了 “悲情式传承” 的刻板叙事,转而通过 “人物的成长”“技艺的细节”“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非遗故事既有 “文化厚重感”,又有 “当代生活气”,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产生共鸣。
剧本中的主角们并非 “不食人间烟火的非遗大师”,而是有着各自烦恼与坚持的普通人。皮影戏艺人王建国,年轻时曾外出打工,因为父亲病重才回到家乡接手皮影戏班,初期甚至觉得 “皮影戏赚不到钱,不如打工实在”;年轻设计师林晓,大学学的是服装设计,却因为痴迷苏绣,毕业后放弃大厂 offer,回到苏州创办工作室,面临着 “父母不理解”“客户觉得苏绣老气” 的双重压力。
“我们不想把传承者塑造成‘苦行僧’,而是想展现他们的‘纠结与成长’。” 张悦解释道,“比如王建国,一开始修复古皮影只是‘完成父亲的遗愿’,直到他发现儿子偷偷跟着学皮影雕刻,才真正明白‘传承不是负担,而是责任’;林晓从一开始‘把苏绣硬搬进时装’,到后来‘根据时装风格调整苏绣针法’,她的成长让观众看到,非遗创新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灵活融合’。”
剧本中的配角同样充满 “真实感”。王建国的儿子王小宝,是个喜欢玩手机游戏的初中生,却因为看了父亲的皮影戏表演,偷偷用硬纸板模仿雕刻皮影,还把皮影戏片段拍成短视频发到网上,意外收获了大量粉丝;林晓的客户陈姐,是个追求时尚的职场女性,最初觉得 “苏绣太老气,不适合年轻人”,却在看到林晓设计的 “苏绣牛仔外套” 后,主动定制了一件,还成了工作室的 “回头客”。“这些配角的存在,让非遗故事更贴近生活。” 林晚星说,“王小宝代表‘非遗的未来’,陈姐代表‘非遗的受众’,他们的态度转变,比主角的独白更有说服力。”
剧本中的关键情节,都围绕 “非遗技艺的细节” 展开,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了解非遗、爱上非遗。王建国修复古皮影的情节中,详细描写了 “皮影修复的五大步骤”:先用软布蘸温水擦拭皮影表面的灰尘,再用特制的胶水修补破损的皮质,接着用矿物颜料还原褪色的图案,然后用细砂纸打磨皮影的边缘,最后在皮影的关节处涂抹润滑油,确保皮影能灵活转动。“这些步骤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我们跟着王忠义老艺人学来的。” 张悦说,“拍摄时,王景春老师特意学了三个月皮影修复,虽然镜头里只拍了几分钟,但每一个动作都很标准。”
林晓设计苏绣时装的情节中,同样充满 “技艺细节”。她为客户设计婚纱时,在婚纱的领口用 “打籽绣” 绣出细小的珍珠纹样,既不张扬又显精致;在牛仔外套的后背,用 “乱针绣” 绣出抽象的山水图案,让传统苏绣有了现代艺术感;甚至在 T 恤的袖口,用 “虚实针” 绣出英文单词,让苏绣与潮流元素完美融合。“这些设计不是我们瞎编的,而是和李芳阿姨一起商量出来的。” 张悦补充道,“比如‘苏绣 T 恤’,一开始我们担心针脚太粗会硌皮肤,李芳阿姨就建议用‘细丝线’和‘短针脚’,既保留苏绣的质感,又穿着舒服。”
剧本没有刻意 “捧传统、踩现代”,而是展现 “传统与现代的相互成就”。王建国的皮影戏班,因为年轻人觉得 “看皮影不如看电影”,观众越来越少,直到王小宝把皮影戏片段拍成短视频,用 “快节奏剪辑”“流行音乐配乐” 的方式呈现,才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林晓的苏绣工作室,一开始因为 “风格太传统” 没人光顾,直到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 “苏绣 + 时装” 的设计过程,用 “直播绣制”“粉丝投票选图案” 的方式互动,才打开了市场。
“我们想通过这些情节告诉观众,非遗不需要‘固步自封’,现代也不是‘洪水猛兽’。” 林晚星说,“比如皮影戏,传统的‘慢节奏’适合现场观看,但在短视频平台,‘快节奏’更能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苏绣传统的‘花鸟图案’很美,但和现代时装结合时,‘抽象图案’更受欢迎。这种‘灵活调整’不是‘背叛传统’,而是‘让传统活在当下’。”
剧本的结尾,王建国的皮影戏班与林晓的苏绣工作室合作,推出了 “皮影主题苏绣时装秀”—— 模特穿着绣有皮影图案的时装走秀,背景播放着皮影戏表演的片段,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在舞台上完美融合。“这个结尾不是‘强行圆满’,而是我们看到的真实趋势。” 张悦说,“现在有很多非遗传承人都在尝试跨界合作,皮影戏与苏绣的结合,只是其中的一种可能。我们想通过这个结尾,给观众留下‘非遗有无限可能’的想象空间。”
《非遗守护者》的拍摄历时四个月,剧组先后赴陕西华县、苏州平江路等地实地拍摄,邀请皮影戏、苏绣非遗传承人全程担任艺术顾问,从道具制作到演员表演,每一个细节都严格遵循非遗技艺的真实流程,确保影片中的非遗元素 “经得起看,经得起查”。
影片中的皮影道具,全部由陕西华县的皮影艺人手工制作,从选皮、制皮到雕刻、上色,每一步都遵循传统工艺。选皮用的是 “秦川黄牛皮”,这种皮质柔软且有韧性,适合雕刻;制皮时要将牛皮浸泡在石灰水中,反复刮削,直到厚度均匀;雕刻用的是 “斜口刀”“平口刀” 等十余种刀具,艺人根据图案的需要,变换不同的刀法;上色用的是矿物颜料,色彩鲜艳且不易褪色,其中 “红色” 用的是朱砂,“蓝色” 用的是石青,“黄色” 用的是石黄,都是传统皮影戏常用的颜色。
“我们一开始想找工厂批量生产皮影道具,觉得这样更省钱省事。” 道具组负责人说,“但王忠义老艺人告诉我们,工厂做的皮影都是机器雕刻,没有手工雕刻的‘灵气’—— 手工雕刻的皮影,每一刀的力度、角度都不一样,能看出艺人的风格;机器雕刻的皮影,线条虽然整齐,却没有‘温度’。后来我们决定,所有皮影道具都由老艺人手工制作,虽然成本增加了三倍,时间也延长了两个月,但看到成品时,我们知道这一切都值得。”
苏绣道具的制作同样讲究。影片中林晓设计的苏绣时装,全部由苏州刺绣研究所的绣娘手工绣制,针法、丝线都严格遵循苏绣传统。“苏绣讲究‘一绒十八丝’,一根丝线要分成十八股来绣,这样绣出来的图案才细腻。” 李芳阿姨说,“我们为影片绣制的‘玉兰花苏绣婚纱’,光裙摆就用了两百多根丝线,绣了整整一个月,其中‘花瓣的渐变’用的是‘虚实针’,‘花蕊的立体感’用的是‘打籽绣’,这些都是苏绣的经典针法,不能出错。”
为了让道具更 “真实”,剧组还收集了大量老物件 —— 王建国皮影戏班的 “旧戏箱”,是从当地一位老艺人手中借来的,已有百年历史,箱子上还能看到当年的演出地名;林晓工作室的 “苏绣针法图谱”,是李芳阿姨的祖传之物,页面上有她祖辈留下的批注;甚至影片中出现的 “皮影戏锣鼓”,都是从当地皮影戏班借来的老乐器,声音比新乐器更浑厚。“这些老物件不是‘摆设’,而是‘有故事的道具’。” 张悦说,“当演员拿着这些老物件表演时,能更快进入角色,观众也能通过这些细节,感受到非遗的‘历史感’。”
为了让演员更好地诠释角色,剧组安排演员提前三个月学习非遗技艺。王景春为了饰演皮影戏艺人王建国,专门到陕西华县跟着王忠义老艺人学习皮影雕刻、表演,每天练习八个小时,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一开始我觉得皮影雕刻很简单,不就是在皮上刻图案嘛。” 王景春说,“但真正上手才知道,每一刀都有讲究 —— 刻‘直线’要稳,刻‘曲线’要柔,刻‘花纹’要细,稍微不小心就会刻破皮质。有一次我刻孙悟空的脸,因为力度没掌握好,把眼睛刻歪了,只能重新来,光这一个图案我就刻了十遍才满意。”
周冬雨为了饰演苏绣设计师林晓,也到苏州刺绣研究所跟着李芳阿姨学习苏绣针法。“苏绣的针法太复杂了,光基础针法就有几十种,‘虚实针’‘乱针绣’‘打籽绣’,每种针法的手势、力度都不一样。” 周冬雨说,“我记得第一次学‘打籽绣’,针总是扎到手,手指上全是小洞,疼得我直掉眼泪。李芳阿姨安慰我说,她年轻时学苏绣,手上的伤比我还多,‘没有伤痕,就没有好绣品’。这句话让我坚持了下来,后来我不仅能独立绣出简单的图案,还能根据设计稿调整针法。”
除了主角,剧组的群演也大多是当地的非遗传承人或爱好者。陕西华县皮影戏班的艺人,在影片中饰演皮影戏班的成员,他们的表演不需要刻意排练,因为 “这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苏州刺绣研究所的绣娘,在影片中饰演林晓工作室的员工,她们绣制苏绣的动作自然流畅,比专业演员更真实。“用真实的传承人当群演,不仅能让影片更真实,还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故事被看见’。” 林晚星说,“有位皮影戏艺人告诉我们,他拍了一辈子皮影戏,从来没想过自己能上电影,现在他的孙子每次看到电影海报,都会骄傲地说‘这是我爷爷’。这种成就感,比任何报酬都重要。”
影片的拍摄场景大多选择在非遗技艺的 “原生环境” 中 —— 陕西华县的皮影戏班,取景于当地的一座老戏台,戏台是清代遗留下来的,木质结构,雕花门窗,戏台前的石板地上,还能看到当年观众留下的鞋印;苏州平江路的苏绣工作室,取景于当地的一座老宅,老宅有百年历史,庭院里种着玉兰树,工作室的窗户正对着平江路的河道,推开窗户就能看到乌篷船缓缓驶过。
“我们不想在摄影棚里搭建场景,因为摄影棚里的场景‘太干净、太整齐’,没有生活的‘烟火气’。” 美术指导说,“比如皮影戏班的场景,老戏台的墙壁上有烟熏的痕迹,戏台的柱子上有艺人留下的刻字,这些细节都是摄影棚里搭不出来的;苏绣工作室的场景,老宅的木质地板踩上去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工作室的桌子上有绣娘留下的线头、针插,这些细节能让观众感受到‘这里有人生活,有技艺传承’。”
为了保护拍摄场景中的老建筑,剧组还制定了严格的 “保护措施”—— 拍摄时不使用钉子固定道具,而是用吸盘或胶带;不随意改变建筑的结构,如需搭建临时布景,拍摄结束后立即拆除;不使用强光照射老建筑,避免对木质结构造成损害。“当地的老建筑是非遗技艺的‘载体’,如果我们为了拍摄而破坏它们,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张悦说,“我们拍摄非遗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非遗,包括非遗的生长环境。”
《非遗守护者》上映后,凭借真实的非遗故事、细腻的技艺呈现和温暖的情感表达,收获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票房突破 4 亿,豆瓣评分 8.4 分,成为 2025 年春季档的 “黑马”;更重要的是,影片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非遗文化的广泛关注,推动了非遗技艺的 “活态传承”,真正实现了 “从银幕走进生活”。
很多观众在看完电影后,主动走进非遗体验馆,学习皮影雕刻、苏绣针法等非遗技艺。陕西华县的皮影戏体验馆,在影片上映后,客流量同比增长 300%,其中 80% 是年轻人;苏州平江路的苏绣工作室,推出的 “苏绣体验课”,预约排到了三个月后,不少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学习,希望孩子能 “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以前我觉得非遗是‘老古董’,离我们的生活很远,看完电影才知道,非遗就在我们身边。” 一位上海观众说,“我在网上买了苏绣材料包,跟着教程学绣简单的图案,虽然绣得不好,但很有成就感。现在我还会关注非遗相关的公众号,了解更多非遗故事。” 一位北京观众则表示,她带着孩子去看了皮影戏表演,孩子看完后说 “比动画片还好看”,还吵着要学皮影雕刻。“电影让孩子对非遗产生了兴趣,这是我没想到的收获。” 她说。
影片的台词也成为了热门话题,比如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融入生活的活态传承”“传统不是负担,而是创新的底气”“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给传统穿上现代的外衣”,这些台词被观众广泛传播,成为非遗文化推广的 “金句”,甚至被写进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材。
影视行业对《非遗守护者》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 “打破了非遗题材电影的‘说教式’困境,为行业提供了‘真实、细腻、有温度’的创作范本”。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陈道明在接受采访时说:“《非遗守护者》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把非遗当成‘高高在上的文化符号’,而是把它当成‘普通人的生活一部分’。通过王建国、林晓这些角色的故事,让观众看到非遗传承人的喜怒哀乐,也看到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的活力,这种‘接地气’的叙事,比任何宏大的文化宣传都更有力量。”
影片还获得了文化部门的高度认可,被选为 “中国非遗文化推广影片”,在海外 20 个国家的中国文化中心放映。文化部非遗司司长王晨阳表示:“《非遗守护者》用电影的艺术形式,生动展现了中国非遗文化的当代活力,为非遗‘走出去’提供了新的路径。海外观众通过这部电影,不仅能了解皮影戏、苏绣等非遗技艺,还能感受到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这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守护者》的上映,还带动了 “非遗 + 文旅”“非遗 + 文创”“非遗 + 教育” 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陕西华县,当地文旅部门推出 “跟着《非遗守护者》学皮影” 主题旅游线路,游客可以参观影片拍摄地的老戏台,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皮影雕刻、表演,线路推出后,暑期游客量同比增长 400%;在苏州平江路,苏绣文创产品销量大幅提升,绣有影片中 “玉兰花”“皮影图案” 的笔记本、丝巾、首饰等,成为游客必买的 “网红产品”,不少苏绣工作室还推出 “定制服务”,根据客户需求设计个性化的苏绣作品。
教育领域也掀起了 “非遗进校园” 的热潮。全国多所中小学将皮影戏、苏绣等非遗技艺纳入校本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高校的服装设计、戏剧影视等专业,也开设了 “非遗创新” 相关课程,鼓励学生将非遗元素融入毕业设计。“《非遗守护者》让更多人意识到,非遗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创意资源’。”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刘元风说,“我们的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将苏绣与现代时装、皮影戏与数字媒体结合,创作出了很多优秀作品,这正是影片带来的‘非遗创新’热潮。”
《非遗守护者》的拍摄过程中,还发生了很多温暖的幕后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热爱,也让剧组成员对 “非遗传承” 有了更深的理解。
王忠义老艺人是陕西华县皮影戏的第五代传承人,他的皮影戏班已有百年历史。拍摄期间,他不仅担任影片的艺术顾问,还亲自上阵,为影片中的皮影戏表演配音、操作皮影。有一次,为了拍摄 “王建国修复古皮影” 的关键镜头,王忠义老艺人凌晨四点就起床,带着祖传的工具来到拍摄现场,手把手教王景春修复皮影的技巧,直到镜头拍满意为止。“我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就是传皮影戏。” 王忠义老艺人说,“以前我总担心,等我走了,皮影戏就没人传了。现在看到这么多人因为电影喜欢上皮影戏,看到年轻人愿意学,我就放心了。这部电影,圆了我‘让皮影戏被更多人看见’的梦想。”
李芳阿姨是苏州苏绣的非遗传承人,她从事苏绣行业已有四十多年。为了让影片中的苏绣场景更真实,李芳阿姨带着苏州刺绣研究所的绣娘,为影片绣制了上百件苏绣道具,从小小的手帕到精美的婚纱,每一件都凝聚着她们的心血。拍摄 “林晓设计苏绣婚纱” 的场景时,李芳阿姨还特意为周冬雨设计了一套 “新手针法教程”,从握针的姿势到丝线的选择,一点一点教她,直到周冬雨能独立完成简单的苏绣图案。“苏绣是我们苏州的宝贝,也是中国的宝贝。” 李芳阿姨说,“能通过电影把苏绣的美展现给全世界,我觉得特别自豪。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年轻人喜欢苏绣,把这门技艺传下去。”
剧组的年轻成员也在拍摄过程中,与非遗结下了不解之缘。摄影师小张以前对非遗没什么兴趣,拍摄期间,他跟着王忠义老艺人学习皮影雕刻,逐渐爱上了这门技艺。拍摄结束后,他还特意买了一套皮影雕刻工具,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现在已经能独立刻出简单的皮影图案。“以前我觉得非遗离我很远,现在才发现,非遗就在我们身边,它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 小张说,“以后我会用镜头记录更多非遗故事,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
当《非遗守护者》票房破 4 亿,豆瓣评分 8.4 分,被选为 “中国非遗文化推广影片”,推动 “非遗 +” 产业发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时,林晚星正在北京参加 “中国非遗文化传承论坛”,与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影视从业者共同探讨 “非遗的当代传承与创新”。论坛现场,播放着影片的幕后花絮视频 —— 王忠义老艺人教王景春修复皮影,李芳阿姨教周冬雨学苏绣,台下的观众纷纷被这些温暖的场景打动,响起了久久不息的掌声。
就在论坛颁奖环节,林晚星接过 “非遗文化传承杰出贡献奖” 时,脑海里响起系统的提示音:
【检测到宿主主导的 “新星导演计划” 第三部作品《非遗守护者》上映成功,真实还原非遗技艺,展现非遗当代活力,获得观众、行业与文化部门高度认可,推动非遗传承与相关产业发展,触发 “非遗主题电影成功” 奖励。】
【获得奖励:积分 22000 点、爱意值 16000 点(来自文化部门认可、观众支持、非遗传承人好评)。当前剩余生命值:1652 天 5 小时(此前 1636 天 5 小时 + 16 天 = 1652 天 5 小时)。】
【解锁新任务:【1 年内,推动 “新星导演计划” 第四部作品《老字号新生》开机,聚焦传统老字号的创新发展;同时,联合全国 10 个非遗项目所在地,成立 “非遗创新联盟”,推动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与产业转化】,任务奖励:积分 25000 点、爱意值 18000 点、“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创新贡献奖”(助力计划成为现实题材与非遗传承结合的标杆)。】
林晚星握着奖杯,目光扫过台下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心中满是感慨。从《青春日记》关注青少年成长,到《绿色星球》聚焦环保主题,再到《非遗守护者》展现非遗传承,“新星导演计划” 的每一部作品,都在关注 “真实的中国故事”。她知道,解锁的新任务意味着要将 “现实题材” 与 “传统老字号创新” 结合,这既是对计划的进一步拓展,也是对 “传统文化当代传承” 的深度探索。
论坛结束后,林晚星收到了王忠义老艺人发来的消息,他说皮影戏班最近招了五个年轻学员,都是看了《非遗守护者》后慕名而来的;李芳阿姨也传来好消息,苏州刺绣研究所与多所高校达成合作,共同培养 “苏绣创新人才”。看着这些消息,林晚星的心中充满了力量。
她站在论坛现场的窗边,看着窗外的阳光洒在 “非遗文化展” 的展台上 —— 展台上摆放着影片中的皮影道具、苏绣作品,还有年轻传承人创作的非遗创新产品。林晚星知道,《非遗守护者》的意义远不止一部电影,它是一颗 “非遗传承的种子”,正在全国各地生根发芽,而这颗种子,还将继续生长,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中国的非遗故事,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